• <samp id="64ku0"></samp>
  • <samp id="64ku0"><tbody id="64ku0"></tbody></samp>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規劃 >>內容詳細

    天津市發展循環經濟專項報告

    2009-07-31 10:19:18  
    (整改報告1)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創模評估組對我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評估意見,我市對近年來循環經濟的發展情況重新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整改措施。通過總結,提高了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認識,堅定了我市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走集約型、節約型和生態型的發展道路的信念。
     

     


      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市按照立昌書記“從發展循環經濟中求發展”的要求,提出要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工作的著力點轉到追求高水平、低成本上來,努力構建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的發展模式,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市作為環渤海經濟中心,要建設國際化港口大都市、面向世界的加工制造業基地和生態城市,必須進一步加快循環經濟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資源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環、少污染,全面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一、在“十五”環保計劃和各項研究中體現循環經濟理念

      多年來,我市一貫倡導“環境保護要打好‘經濟牌’,經濟發展要打好‘環保牌’”,并于1999年引入了循環經濟的理念,提出了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并重的構想,并將其納入天津市環保“十五”計劃。這個計劃可簡單地概括為“123456”:

      “1”是建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提出要建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建立經濟發展高增長、資源消耗低增長、環境污染負增長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其實就是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

      “2”是努力實現兩個目標。即環境質量達標和生態環境改善目標。這兩個目標再次體現了從大生態系統整體上考慮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的思想,既符合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又符合天津長遠發展的趨勢和需求。

      “3”是堅持三個并重。即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強制性執法守法與自覺性環境保護并重、消耗一次性資源的動脈產業與以回收再利用為主的靜脈產業并重。這三個并重是從經濟、社會、環境整體上考慮天津的環保問題,既強調污染控制和治理,又強調生態建設和保護;既強調發展經濟,又強調資源可持續利用,充分體現了循環經濟的本質要求。

      “4”是促進四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城市布局和環境管理的轉變。這四個轉變,體現了促進經濟發展由傳統模式向循環經濟新模式轉變的具體途徑,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到了天津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各個方面,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5”是組織實施五個規劃。即組織實施《海河流域天津市水污染防治規劃》、《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天津市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渤海天津碧海行動計劃》和《天津市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進一步從循環經濟的角度把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落到了實處。

      “6”是完成六大工程。即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靜工程、生態工程、工業污染防治工程和創建環保模范城市細胞工程,其中每一項工程都蘊涵著循環經濟的內容,為天津建設成為適宜創業和人居的生態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了《天津市節約能源條例》、《天津市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條例》、《天津市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天津市民用建筑節能管理實施細則》等,規范和引導全市開展節水、節能、節電、節材。

      另外,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天津市作為全國綠色GDP試點城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研究》,初步建立了反映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狀況的統計指標體系。在《天津市中長期科技與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中,把天津市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和循環經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研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社會的持續高速發展為背景,以解決資源和生態環境中的重大問題為基本出發點,以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和提高資源生產率和循環利用率為主線,以構建多元水資源供水格局解決水資源短缺為重點,制定了符合我市資源與環境現實條件的科技發展戰略,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為建設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城市提供技術支撐。

      二、分步實施,積極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我市作為特大型城市,把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作為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堅持突出消耗一次性資源的動脈產業與以回收再利用為主的靜脈產業并重,按照“面上宣傳、點上示范、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重點推進我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發展循環經濟

      天津市是老工業城市,經濟結構與工業布局不盡合理,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環境脆弱制約了天津經濟的健康發展。2000年以來,我市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全面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布局結構,著力解決結構性環境問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從淘汰高能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工藝入手,立足于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籌劃和建設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若干重大項目,包括深亞微米集成電路、計算機軟件開發及應用、綠色電池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新型轎車、石油鋼管擴建和鋼鐵東移、聚氯乙烯改擴建等一批工業技改項目;信息港、地鐵、高速輕軌、津薊高速公路、天津港改擴建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百萬畝設施農業、百萬畝綠化生態建設等一批現代農業項目。同時,不斷完善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認真做好應淘汰企業的關、停、并、轉工作。到2002年底,1220個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了嫁接改造,調整了工業布局,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強了企業發展的后勁。

      在區域經濟布局結構調整中,以提高城市功能和資源有效配置為目標,實施工業東移戰略,進一步優化以中心城區、濱海新區為重點的全市城鄉經濟布局。中心城區重點發展商貿、信息、金融、科研、文化、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限期把不適于在中心城區發展的企業調整出去。濱海新區加快了港口經濟區、各類工業加工區、物流運作區和金融商貿綜合區等功能區建設,形成新型的現代化工業基地。到2004年全市已完成近210個工業項目的戰略東移。

      在海河綜合開發改造中,融入循環經濟理念,提升城市品位。2003年海河沿岸223家小型企業拆遷,21家大型企業通過拆遷重組改造,其中遷出化工企業6家。騰挪出的地塊用于建設金融、商貿、文化設施,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把海河兩岸率先建設成為循環經濟型社區。

      2、開展生態園區創建工作,帶動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國家環保總局的大力支持下,天津開發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和建設。去年已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目前按照規劃,天津開發區逐步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四大工業群落,產品代謝鏈條逐步完善。在廢物代謝方面,去年又引進了電子線路板及電子廢物回收加工企業、汽車拆解和廢鋼回收再生利用企業、回收和處理鉛廢料和廢鉛酸電池企業以及利用與豐田汽車配套的廢料鑄鋼企業,形成了企業間的互利共生、區域層面的物質循環的多條產業鏈,同時也帶動了全市靜脈產業的發展。

      在建設開發區動脈產業園的同時,我市還從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入手,大力發展靜脈產業,規劃建設靜海子牙靜脈產業園。靜海子牙鎮廢舊電線拆解業是近年來逐漸發展形成的以個體私營為主的特種加工行業,全鎮有近400家專門從事進口第七類廢物拆解加工經營的商戶,經營資產規模達1.5億元,年拆解能力達50多萬噸。這一產業的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市場管理不規范、拆解手段落后、污染環境等。2001年7月,在市環保局的支持下,靜海縣政府采取“相對集中,統一管理,規范發展”的原則建設“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確保了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目前,已有數十家企業入園。下一步擬計劃建成我市拆解、加工國內廢機電設備產品、廢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廢物的基地。目前,在市環保局、市規劃局的協助下,該園區正在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重新規劃,擬建成集回收、拆解、加工處理為一體的北方地區最大的綜合型產業園,在全國樹立靜脈產業型生態工業園的典型。

      我市大港區已于2000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區,2001年被國家命名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大港區在繼續抓好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同時,企業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目前正在編制石化生態工業園建設規劃。下一步大港區將按照生態工業原理,把大港石化工業園建設成為以水資源和能源合理開發利用為基礎,以石化、能源產業鏈為重點,擁有高效的物質循環系統、水系統和生態服務系統的新型生態工業園區,使其成為經濟發展高速增長、資源消耗低增長、環境污染負增長的典范。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市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樹立了一批生態農業的典型。在創建生態示范園區中,我市薊縣和寶坻區已被國家環保總局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西青區、大港區、漢沽區、武清區、寧河縣已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列入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靜海縣也已向國家環保總局提出了生態示范區建設申請。這些區縣都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線,按照生態學的原理,編制了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并在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保護自然生態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在創建環境優美鄉鎮中,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提高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面源污染物的綜合利用水平。目前,我市西青區楊柳青鎮、中北鎮、大寺鎮和漢沽區大田鎮等四個鎮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我市還組織區縣開展創建生態村活動,至2004年,我市共創建市級生態村27個,局級生態村86個。該項工作曾被市政府列為為城鄉人民辦的20件實事之一。

      3、以企業為重點,實施循環經濟細胞工程

      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決定著發展循環經濟的水平,我市從發展企業的小循環做起,通過技術上的突破、資金投入的增加和鼓勵政策措施的出臺,引導企業推行清潔生產,在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實現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最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今年我市已有諾維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愛普生有限公司等八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

      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信息產業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分別于去年和今年召開了兩次“中國(天津)國際綠色電子制造技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韓國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等十幾家跨國公司和國內著名的電子企業聯合積極參與,分別介紹了開展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再生利用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并就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污染防治、廢棄電子產品回收和電子生產者責任延伸提出倡議,對全國的綠色電子產品制造技術和產業蓬勃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

      把強制性環保與自覺性環保相結合,大力推廣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1998年我市被列為國家推行ISO14000標準試點城市,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于2001年通過了ISO14001認證,并被授予“國家ISO14000示范區”。目前,我市已有260多家企事業單位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新技術產業園區正在爭取列為國家ISO14000示范區。

      在此基礎上,我市于2003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環境友好企業的評選活動,首批命名了諾維信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天津開發區新水源公司等十家企業,作為我市首批循環經濟型環境友好企業。這些企業采用先進工藝設備,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污染排放,努力實現企業內部的循環,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步增長。他們的做法帶動影響了我市其它企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諾維信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天津愛普生有限公司、天津市合佳奧綠思環保有限公司和飛思卡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四家企業申報國家環境友好企業,已經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的審查。

      4、以創模帶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為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2002年市委、市政府確定了用三年時間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目標。實踐證明,“創模”對天津這樣的老工業城市的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創模”從指標體系到工作內容都體現了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一致,促進了天津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環境管理水平,實現了環境與經濟雙贏,加快了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我市是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16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15。我市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目標,大力推進節水工作,城市日供水量從1999年的220萬立方米降至2004年的151.7萬立方米。節水型工業產值已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1%,用水量僅占40%。全市工業萬元產值取新水26立方米,是全國的1/3;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2個百分點;通過推廣農田灌溉節水技術和實施促進節水的價格政策,農業節水成效顯著,年節水能力達到7億立方米。

      為了有效控制水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建成紀莊子等8座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157、3萬噸/日。積極扶植再生水的開發利用,目前我市已建成紀莊子5萬噸再生水工程和開發區3萬噸再生水工程,完成再生水回用工程19項,全市600多萬平方米住宅實現再生水入戶,2004年全市再生水回用量已達到6000萬立方米。

      在節能降耗方面。近年來,我市和全國一樣,煤、電、油、運等能源緊張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電力緊張的形勢十分嚴峻。我市已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已在節能降耗和減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從1996年至2003年能源消費年平均增長3.66%,支持了GDP年平均11.96%的增長,能源彈性系數0.306。八年間平均節能率為6.96%,比國家同期平均節能率5.02%高出38.65%。2004年萬元GDP能耗為1.35噸標準煤,比全國的1.58噸低14.56%,比我市1996年的2.27噸下降了約40.53%,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約2092.72萬噸標準煤。特別是在煤電油運形勢嚴峻的最近兩年,國家能源彈性系數超過了1,而我市能源彈性系數始終保持低于0.5。2004年我市工業萬元產值能耗為0.52噸標準煤,同比下降7.1%。工業萬元產值耗電僅為408KWH,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實施的重點嫁改調項目全部是節能降耗項目。冶金、建材等耗能大戶能源消耗不斷下降。火力供電煤耗平均為每千瓦340克,比全國限額水平低39克。旋窯水泥耗電達到每噸105 KWH,比全國限額水平低20KWH,接近100KWH的國際先進水平。

      在固廢綜合利用方面。我市從發展以“廢物——再生——產品”為特征的靜脈產業入手,著力提高資源再生水平,減少廢物排放。以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進為支撐,建立健全資源再生利用網絡體系,重點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生活垃圾資源化等。

      堿渣、鋼渣和粉煤灰的治理取得了重要突破,鋼渣、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在國家和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資3.5億元,利用堿渣建成了塘沽紫云公園。該園是國內乃至世界少有的利用工業廢料建設的環保型公園,徹底改善了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

      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的建設就是我市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實現危險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實踐中的有益嘗試。該項目作為國家高科技產業化示范項目,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具有焚燒、物化處理、安全填埋等功能,可無害化處理處置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和廢棄危險化學品,年處理能力3.7萬噸,是國內首座綜合性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該項目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處理水平達到國際標準,并已經通過摩托羅拉、通用和英特爾三大跨國公司的環境審計。項目的建成,不但填補了天津基礎設施建設的空白,改善了投資環境,為預防非典等傳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為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拉動環保產業、促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建立資源回收體系方面。我市以廢物回收和循環利用為重點,從社會層面上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2003年我市制定了《天津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工程發展建設規劃》,經過重新整合,在全市初步建成了1384個社區回收亭,9個初級分選加工中轉站,4個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一個廢舊電氣交易處理中心為載體的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廢油脂、廢電池、廢磁卡的集中收處工作;目前我市年回收廢鋼鐵約40萬噸,全市回收利用實現產值65億元,利潤4.5億元。

      在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目前我市已建設三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其中已經建成投產的天津雙港垃圾焚燒發電廠坐落于津南區雙港鎮,占地面積5.98公頃,總投資5.59億元人民幣,建設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年處理40萬噸),裝機容量24兆瓦,設計年上網電量1.2億千瓦時,焚燒處理系統采用日本焚燒技術。該項目已被列入2003年建設部科技示范項目、2003年天津市重點工程和天津市2008年協辦北京奧運重點項目。青光垃圾處理廠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日焚燒600噸生活垃圾(年處理能力21.9萬噸),年發電量0.6億千瓦時;貫莊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完成可行性研究批復,項目建成后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年處理33.3萬噸),年發電量將達到1.1億千瓦時。

      我市自2004年3月開始進行風電前期工作,在塘沽、漢沽建立了四個測風塔,收集整理相關數據,確定風能經濟可利用規模,開展風電場的選址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在太陽能利用上,2004年8月津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的年產5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項目投產, “十一五”期間擬再增加50-60兆瓦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等項目,為太陽能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

      我市積極推行農村資源綜合利用,利用秸稈制氣,取代農村燒煤、燒秸稈做飯、取暖的傳統生活方式,不僅使多年堆存的秸稈得到了有效利用,變廢為寶,而且保護了農村大氣環境,改善了農村的村容村貌。目前。我市薊縣北汪莊村、寧河縣盆灌村、大港區太平村、北辰區小孟莊村等已經完成了秸稈制氣工程。與此同時我們還鼓勵發展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興建綜合養殖場,發展農村沼氣利用等,改善了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雙贏”。

      三、認真落實國家環保總局的評估意見,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推動我市循環經濟的發展

      按照國家環保總局創模評估組的要求,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繼續將發展循環經濟貫穿于“十一五”始終。以“經濟發展高增長、資源消耗低增長、環境污染負增長”為基本模式,以水資源和能源合理開發利用為基礎,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港區生態產業園和靜海靜脈產業園為示范,以石化、冶金、汽車、電力與海水淡化四個產業鏈為重點,結合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調整,全面加快循環經濟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全市工業發展步入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綠色服務業、生態農業發展,倡導綠色消費。力爭到2010年,鞏固創模成果,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到2015年,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到2020年,構建城市生態體系,初步建成生態城市。

      在鞏固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成果的基礎上,我們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繼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此,提出具體措施如下:

      1、推動有關循環經濟的法規、政策建設。包括資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容器和包裝物、廢舊家電、廢舊汽車、廢舊輪胎、廢舊電子產品、廢棄食用油脂等回收、再利用的配套法規或規章。研究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鼓勵政策。

      2、指導各項規劃的編制工作。以循環經濟的理念為指導,編制全市“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用于指導各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3、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依法推進循環經濟。

      4、加強對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持。組織開展循環經濟的科學研究,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組織開展循環經濟相關理論和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支持循環經濟的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等。

      5、組織建立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體系。開展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工作,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6、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把對循環經濟的宣傳和培訓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在全社會普及循環經濟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意義的認識,提高全民的資源環境意識、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意識,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變成全市人民的自覺行為。特別注意加強對環保系統各級領導干部的培訓,形成一支資源環境意識強、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領導和人才隊伍。

      7、加大投入。爭取國債和我市相關資金,增加對清潔生產、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污染治理技術與裝備的支持。   附件:撒旦法律上將地方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国产日韩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av无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国产精品第一页爽爽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也|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偷窥熟女高潮精品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免费电影| 日韩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国产 日韩 中文字幕 制服| 日韩毛片人妻久久蜜桃传媒| 日韩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香蕉伊思人在线观看|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影音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