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舉辦的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及運營經驗交流會,于2011年12月20-21日在成都召開。此次會議主要目的是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批轉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總結交流各地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及運營的成效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部署“十二五”期間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及運營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解振華副主任、住房城鄉建設部唐凱總規劃師出席會議并講話。參會人員包括各省、市、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及國務院有關部門相關司局、相關行業組織負責人。環境商會馬輝副秘書長代表商會參加會議。
會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王善成副司長主持,首先是湖北、福建、浙江、北京、深圳、成都等六個省、市作典型經驗介紹。
湖北省為有效破解垃圾處理工作起步晚、欠賬多、基數低等困局,一方面借鑒兄弟省份的經驗和做法,重點圍繞省內垃圾處理現狀、處理費收繳與管理、處理設施建設進展、相關政策法規落實、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工作進行詳細調查,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呈送省政府,引起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采取多管齊下的辦法進行融資以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匱乏問題:為三峽、丹江口庫區11個水污染防治垃圾處理項目爭取1.45億元國債資金;指導漢江流域7個水污染防治垃圾處理項目用好2.23億元世行貸款;為全省70個垃圾處理項目爭取6.63億元中央新增預算內建設投資;指導10個垃圾焚燒項目通過BOT、BOO模式吸納社會資金41.3億元;商請國家開發銀行湖北省分行列支5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指導各地整合土地出讓金、水利、環保、城市防洪及道路改造等建設資金,集中用于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福建省將產業化作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優先發展方向,省政府先后出臺8份有關扶持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的政策性文件,省直有關部門相應制定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稅收、電價、用地、資金補助、項目審批(核準)、招投標管理等方面內容,已經形成從規劃、項目建設到運營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產業化制度與辦法。同時,不斷加大生活垃圾處理方面的資金投入:“十一五”期間從省級預算內資金中安排2億元用于補助全省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2006-2010年共爭取到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預算內投資12.61億元;地方政府積極籌措資金投入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垃圾處理廠(場)實行特許經營權招標,吸納社會資金投資。
浙江省從制訂規劃、加強建設管理、加大資金投入、健全法規體系、注重技術創新和推廣等方面入手,全面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各地積極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套,市容環衛收運體系日趨完善,基本形成了城市公共區域日產日清和農村“戶集、村收、鎮(鄉)運、市(縣)處理”的垃圾清運處理體系。同時,各級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加強設施建設:引入垃圾焚燒、填埋市場化機制,不斷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和運營;采取“以獎代補”,加快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從法規層面對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作了相應設定,制訂了相應標準和收繳制度。
北京市積極加強垃圾分類系統建設和全過程管理,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過程的系統銜接問題初步得到解決。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級統籌、屬地負責、區縣合作”的原則,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制定區屬項目差異化支持政策(給予工程投資30-90%的支持),積極鼓勵社會投資參與建設,有效推進了一批焚燒、生化等綜合處理設施建設。魯家山垃圾分類處理焚燒項目、南宮垃圾焚燒廠已開工建設,海淀大工村焚燒廠已批復可研,朝陽高安屯焚燒廠(二期)已批復立項,順義焚燒廠(二期)等項目正在履行立項審批程序,上述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全部建成后,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總能力將達到12000噸/日,焚燒占比將達到40%以上。
深圳市自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視垃圾處理工作,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1999年,市政府明確提出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要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提高設施運營效率,原則上不再采取政府投資建設模式,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編制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標準,對運營企業進行監管及核定支付垃圾處理費。借助自來水收費平臺,深圳市2007年成功開征垃圾處理費,2007-2010年全市垃圾處理費收費額分別約為4.3億元、4.8億元、4.81億元、5.09億元,收繳率在94%以上。
成都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運和無害化處理模式,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達95%以上,農村基本實現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雜物。近年來,成都市在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公開招標,采用BOT、BT模式建設垃圾處理設施,累計引入社會資金40億元。在選擇技術路線方面,當國內對生活垃圾主燒和禁燒猶豫不決階段,成都市依托國家對垃圾焚燒發電每度0.2元的補助政策,確立了以焚燒為主的綜合處置思路,于“十一五”期間率先規劃建設了三座焚燒發電廠,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洛帶垃圾發電廠,2010年處理垃圾47.9萬噸,上網售電1.02億度,收入近6000萬元,焚燒每噸垃圾只需補貼50元左右。成都市“十二五”又率先提出了零填埋目標。
總體上,“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處理能力與處理率大幅提高,五年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新增了22萬噸/日,2010年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8%,比2005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四個省實現縣縣建有垃圾處理設施;二是處理技術日趨完善,從主要以衛生填埋為主轉向以衛生填埋、焚燒為主,多種技術共同發展的格局,焚燒技術在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的大中城市都得到了應用,截止2010年底我國共建成投運119座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能力9萬噸/日,占全部處理能力的20%;三是推動了環保產業發展,涌現出重慶三峰、光大環保、杭州新世紀、杭州錦江、中科通用等一批生活垃圾處理領域龍頭企業,具備了自行設計、建設、運營各類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能力,爐排爐技術逐步實現國產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流化床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生產的生活垃圾焚燒爐已經出口到北美等地區。但也要看到,我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建設運營狀況、新建設施保障等環節還難以滿足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求,工作任務仍非常艱巨。
國家發展改革委解振華副主任在講話中指出,加快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任務,也是適應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維護人民群眾權益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解振華副主任強調,國家已經編制完成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將于近日報送國務院審批,各地要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決策部署,重點做好六項工作,即統籌規劃、加快處理設施建設,強化責任、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科學引導、優化技術路線選擇,試點示范、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深入研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加強監管、提高建設運營水平,全面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唐凱總規劃師在講話中強調,今年四月國務院批轉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各地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協調配合、加大投入、強化監管和擴大宣傳,保障六項重點工作:一是強化規劃引導,統籌設施建設;二是完善垃圾收運網絡,擴大收集范圍;三是加快設施建設,保障設施用地;四是提高設施運營水平,強化監督考核;五是加快存量治理,改善人居環境;六是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推動城鎮科學化發展。
會議期間,參會代表現場參觀了成都九江環保發電廠、成都市固體廢棄物衛生處置場、成都洛帶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成都九江環保發電廠是目前我國建成運行的建設規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位于成都市雙流縣九江鎮,占地約90畝,采用BOT方式建設,特許經營期為25年,由重慶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和美國卡萬塔控股集團共同出資建設和運營,總投資為7.13億元,日處理城市生活垃圾1800噸,年處理65萬噸,配置3臺600噸/日的垃圾焚燒爐及煙氣凈化系統,發電機裝機容量為2臺18MW機組。其煙氣排放達到歐洲2000-76-Ec排放標準。
成都市固體廢棄物處置場是成都市唯一的大型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位于龍泉驛區洛帶鎮,占地1500余畝。一期設計庫容1135萬立方米,總投資1.45億元,二期設計庫容2074萬立方米,總投資1.57億元。目前,日填埋處置生活垃圾3600噸。成都市固體廢棄物處置場配套設施成都市垃圾滲濾液處理廠采用BOT方式建設,特許經營期為20年,由成都市興蓉集團下屬的興蓉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日處理滲濾液1300立方米,總投資1億元,是目前國內已建成同類項目中處理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執行標準最高的垃圾滲濾液處理廠。
成都市洛帶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是成都市建設的第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位于龍泉驛區洛帶鎮,占地約100畝。采用BOT方式建設,特許經營期為25年,由上海環境集團下屬成都威斯特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總投資5.3億元,配置“三爐兩機”,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年處理42萬噸,發電機裝機容量為24MW。其煙氣排放達到歐盟98排放標準。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