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發展循環農業是科學發展觀在農業領域的實踐和體現,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提高農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突破農業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全市農業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的必然選擇,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加快我市循環農業發展,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以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推廣循環農業技術,加速傳統農業向資源集約、循環利用的現代農業轉變,構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生活環境整治和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有機結合的現代循環農業體系,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主體、廣泛參與的循環農業運行機制,實現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發展目標
通過3年試驗示范、5年推廣實施,建立完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循環農業體系,農村面源污染顯著下降,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15年建成20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50個循環農業推廣項目和10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農業產業基地循環發展水平
在《寧波市農業產業布局規劃》和《寧波市畜牧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按照循環農業發展要求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已建農業產業基地按照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要求,在標準化生產、有機肥使用、廢棄物利用、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實現農業產業基地內資源的循環反復利用,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基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待建農業產業基地要按照循環農業發展要求合理規劃布局,優先安排循環農業建設內容,高標準、高起點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相互配套、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產業基地的循環發展水平。
(二)全面完成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
繼續推進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基本消除畜牧業面源污染。到2015年,完成全市所有規模畜牧場中型沼氣工程(單體發酵池容50~300m3)建設,全市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規模化養殖場廢水治理達標率達到80%以上。加大有機肥補助力度,完善有機肥推廣機制,到2015年商品有機肥年推廣10萬噸以上,沼液消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通過池型改造、集中脫硫、貯氣柜和沼氣管網配套建設,挖掘沼氣工程潛力,推進大型牧場沼氣發電工程,有條件的牧場配套中溫發酵沼氣工程建設,實現全部糞污沼氣化處理。
(三)大力推廣循環農業技術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農藥、節水農業等循環農業技術,科學施用農藥、化肥,從源頭減少污染。大力發展立體種養殖、秸桿利用等循環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廣節能減排高效水產養殖技術、清潔水產育苗技術和漁船節能技術。到2015年,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達10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100萬畝,全市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以上,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80%以上(15萬公頃)。
(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
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工商企業開發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竹材、修剪枝丫、筍殼、蔬菜葉、菜幫等種植業廢棄物在飼料加工、工業原料、快速還田、燃料加工等方面的綜合利用,鼓勵動物屠宰廢棄物、水產、畜禽等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70%以上。
(五)健全循環農業服務體系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培育一批循環農業服務主體。鼓勵引導各類主體依托現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參股、新增服務內容等形式,建立完善市場化、規范化的循環農業服務運營機制,實現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循環環節順暢運行。
加大循環農業科技創新。積極引進和開發適合寧波實際需要的循環農業關鍵技術和設備,鼓勵構建由科研單位、企業和科技示范戶共同組成的,科研、推廣、示范三位一體的循環農業技術服務和推廣體系,提高我市循環農業技術水平。
(六)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
綜合運用財政、投資、信貸、稅收、價格等手段,建立循環農業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對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的項目和產業予以傾斜,對發展循環農業的結構調整、科技成果轉化、農產品深加工等給予必要的支持。實行導向性投資政策,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外資、社會資金等參與循環農業科技和產業化項目,各類金融機構對循環農業項目給予信貸支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四、政策保障
(一)進一步加強財政支農資金整合
對一些扶持重復、專項到期的扶持資金和涉及循環農業項目建設的部分財政補貼資金進行調整整合,加大循環農業的投入。綠色農產品、農業產業基地專項、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專項、節水農業專項、標準池塘改造專項、畜牧統籌資金等支農資金要優先安排循環農業建設內容,農業產業基地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要率先運用循環農業技術,率先實現循環發展。
(二)加大循環農業示范和推廣項目建設投入
今后幾年市財力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循環農業示范項目和循環農業推廣項目建設,主要用于支持農業(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立體種(養)殖、沼氣應用和發電、農村生活污水利用、漁業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循環農業園區建設等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循環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投向沼氣發電設備、沼液收集運輸設備、農業廢棄物加工設備、污水收集發酵利用設備和服務體系等,確保各循環農業項目建成后能正常運營,發揮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加強循環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投入
從今年開始每年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全面提高土壤肥力。實施有機肥和生態農藥推廣補助,通過對加工企業和使用單位進行補助,切實加大有機肥和生態農藥的推廣力度。畜牧統籌資金中安排必要資金用于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沼液沼渣處理利用,全面推進畜牧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廢棄物循環利用。
農業科技十大行動專項要安排三分之一左右用于循環農業科技投入,優先安排秸桿粉碎機、沼氣發電、生物農藥、農業節能、漁業節能減排等循環農業技術的攻關,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繼續保持節水農業建設專項資金,通過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和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降低灌溉地表徑流和水土流失,切斷化肥、農藥向水體轉移途徑。
(四)建立循環農業發展激勵機制
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綠色農業生產資料、種子種苗、生態工程建設等循環農業建設的經營主體給予稅收、金融、用地、用能等方面政策扶持,符合條件的循環農業運行主體的技術改造、設備投資等享受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充分發揮企業和農戶自覺發展循環農業的積極性。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下設循環農業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循環農業發展的牽頭協調工作,各部門做到職責明確,協調互動,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合理、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各縣(市)區要加強領導,明確工作重點、細化工作任務,做到實施有方案、任務有指標、階段有目標、年終有總結,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強化監督機制,確保循環農業發展工作不斷推進。
(二)加強宣傳培訓
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宣傳活動,提高整個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通過開展循環農業技術、模式、管理等培訓,普及循環農業相關知識,切實提高農民、農技人員、涉農部門管理人員參與循環農業發展的能力,樹立起資源循環利用意識,倡導綠色生產的新理念,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循環農業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考核監督
將循環農業發展作為各級政府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循環經濟考核內容,加強督查和考核力度。市、縣兩級要完善循環農業建設項目考核驗收辦法,把循環農業建設的實際效果、運行機制的建立、服務體系的完善等作為檢查考核的重要內容。要進一步完善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規范補助性政策標準,公開補助性項目內容,擴大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度,加強專項資金績效考核和審計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建設質量和實效。
二○○九年二月二十一日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