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昨日下午獲悉,由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負責起草的《關于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推行專業化運營模式的議案》,正準備通過人大代表提交到人大會上。而環境商會起草的《關于進一步加大城市垃圾處理管理及政策支持的提案》和《關于加快環境基礎設施特許經營立法的提案》,已經確定以全國工商聯團體提案的形式提交。
“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效率低下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導向。”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對記者說,這項政策導致的結果是,污染類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而企業本身又缺少這樣的技術儲備和人才。
上述議案稱,實際上,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并不具備這種技術能力,或者缺乏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致使污染治理設施建成后,往往不能正常有效地運行。更有甚者,“誰污染、誰治理”政策還為企業偷排超排等不法行為提供了便利,也給行政部門嚴格執法帶來難題,增加了執法成本和執法難度。
據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公民報告(2009)》顯示,我國工業企業污染約占總污染的70%,其中工業企業污染中的50%是因為企業管理不善造成的。如對化工、石油等部門的一些重點企業的調查發現,由于管理不善,有的企業的廢料流失率高達86%。同時,由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企業沒有自覺地控污減排,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環境壓力。
我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從2001年的174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54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7.6%,然而同期的工業污染治理效果卻沒有同比增長。以工業廢水為例,2001~2008年工業廢水治理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5.2%,而同期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年均增長率僅為0.9%。
“近年來,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專業化模式已在電力行業得到了推行,取得了顯著成效。”駱建華稱,一些大型企業通過合同方式委托專業環保公司進行污染治理,借助專業技術和規模經濟的優勢,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如浙江省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后的達標排放率可達70%~80%以上,有的甚至可達到90%以上,與污染企業自行運營相比,達標率提高了30~50個百分點,運營成本節約了10%~20%。
上述議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在各級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排污企業集中區采取污染集中治理的模式,實行專業化運營。同時研究制定鼓勵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的稅收、收費、服務價格和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