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是中國最大的內需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環保產業的特殊性在于其吸納就業的能力
■受經濟衰退影響,國外環保企業業務收縮,降低價格,資產轉賣,中國企業可以對其有所“作為”
■市場可以做的事情,政府不要插手,不應“與民爭利”,但要切實做好監管;市場失靈的地方,政府應該頂上
編者按圍繞近期出臺的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本報已于7月6日刊登了《虛胖不是身強力壯》的報道,針對環保產業發展中規模與質量、競爭與規范、政府與市場的問題展開探討。本期,我們走訪參與規劃制定的相關專業人士,著重分析規劃出臺的政策意愿、產業振興的著力點等問題。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湘靜
“拉動經濟、吸納就業、改善民生……”在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看來,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當下“穩增長”的上策,這也是選擇這個時機出臺規劃的政策考慮。他同時表示,環保產業要想真正成長,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
為何此時機推出規劃?
過去用傳統產業刺激經濟增長,現在用新興產業;過去保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增長,現在希望轉向綠色增長
問:“十二五”已過去一年半,環保產業規劃選擇這時出臺有什么深意?
駱建華:今年上半年,我國宏觀經濟下行趨勢日益明顯,經濟形勢與2008、2009年的情況比較類似。政策層為此提出了“穩增長”的目標,信貸、金融政策照例相應調整,而在產業發展方面,卻不能再沿用過去的思路。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國家曾經提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回頭看,政府投資帶動銀行信貸、地方債等更多向傳統產業傾斜,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也基本圍繞傳統產業,一些能源資源消耗大的行業由于投資密集,得到了更多的支持。這不但使資源環境壓力顯著增大,同時還增加了通脹壓力。
這種經濟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已經逐步明顯。而正是著眼于此,國家此次將產業振興的目光轉向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居于首位。這事實上釋放了一個信號,過去用傳統產業刺激經濟增長,現在用新興產業;過去保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增長,現在希望轉向綠色增長。
我認為,這是規劃出臺的一個重要考慮。而如果包括環保產業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發展起來,可以幫助實現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雙贏。
問:環保產業需求型特征明顯,您認為,國內對環保的需求足以支撐其作為支柱型產業的發展嗎?
駱建華:對當前的中國而言,經濟增長事關就業、民生、社會穩定,仍然是發展的主線,但中國能否實現從黑色增長到綠色增長的轉變,給環保產業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我認為,投資、外貿對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都在日益減少,擴大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此前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而環保產業是拉動內需的上佳選擇。
從某種角度來說,環境治理是中國最大的內需。一方面,新鮮的空氣、干凈的水、安全的食品,是每個國民的需求。這些都與環境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我國人均收入正在接近庫茲涅茲曲線的上部,消費偏好轉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對環境、健康日益重視。而且,在一定階段內,環境消費屬于剛性消費。中國30年粗放高速增長積累了諸多環境問題,環境治理的缺口還非常大,需求會逐步釋放。
能拉動經濟增長嗎?
傳統產業的環保化需求巨大,新興治理領域吸納就業效果明顯
問:根據規劃預計,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將達到2%,這個比例并不大,它能進一步成長為對經濟增長、吸納就業貢獻大的支柱型產業嗎?
駱建華:此前,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環保產業能像鋼鐵、水泥行業一樣拉動經濟增長,吸納那么多就業人口嗎?
我認為,環保產業的內容并非一成不變,其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變化。如果從狹義的環保產業出發,傳統的環境治理市場空間確實是可預見且有限的。但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環保產業則包括傳統產業的環保化,即用環境保護去改造傳統行業。如果按照后者,那么產業的規模空間會成倍增長。
當前,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幾乎都有環保的需求,特別是傳統產業。比如電廠,為應對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標準,從生產工藝到治理都需要升級改造。比如向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的升級,既是節能的需要,也是減排的需要。而鋼鐵行業余熱余壓利用、循環經濟的普及率還不高,這都是將來要做的事情。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節能環保產業的空間會非常大。
問:從拉動經濟和吸納就業的角度,您覺得環保產業現有的哪些領域具備成長性?
駱建華:我個人分析,未來可能會成為新興熱點的領域主要有三類:
一是電子垃圾回收利用產業。最近國家明確了生產者責任延伸的政策,比如企業生產一臺電子電器產品,應向回收基金繳納一定費用,而每處理處置一臺廢舊電子產品,則得到政府相應的補貼。在政策的驅動下,我認為這個市場前景將非常好。
二是農村秸稈處理產業。這是一個吸納就業潛力很大的新興領域。我國每年的秸稈產量達到8億噸,其熱值相當于一年的石油進口量,怎么利用好、成為產業是個待解的問題。當前,很多地區還是燒掉了事,既污染又浪費。事實上,秸稈可以開發能源,生產沼氣、燃料塊等,可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對于運輸半徑帶來的成本問題,我覺得政府可以補貼。既然開發風能、太陽能都有優惠,生物質能源開發也應該大力支持。
三是垃圾分類回收。分類回收是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的必然選擇,各地努力了相當長時間但是還沒有成功的經驗,現在是由拾荒者為主的城市農民工散亂進行。如果能有序管理,培訓產業工人,既可以幫助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提高效率和水平,也能大量吸納勞動力。
我想,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環保產業的特殊性在于其吸納就業的能力,這點在考慮環保產業的發展定位時必須考慮到。而上述這些領域,也都是產值和就業可以實現雙贏的領域,這也是對支柱型產業的要求。
還有那些領域可交給市場?
從投資人到采購者、監管者,政府角色變化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力
問: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對企業特別是民間資本的開放,被認為是環保產業上一輪增長的重要推手,您認為,還有哪些領域可以交給市場來做?
駱建華:除了傳統的治理領域,現在由各地政府大包大攬的生態建設也是很大的市場,防沙、治沙、植樹、造林都可以放手給企業。政府根據項目實施的效果來買單。很多城市綠化已經由企業承包,荒山綠化也可以有此思路。
比如,每年國家投入300多億元進行水利投資,建水壩、修水渠,與此相關的機構、人員冗余,效率不高,水利設施管理不善,投資也不夠。我的建議是政府不用直接做工程,而把每年的投入用于補貼農業用水等的水價與成本的差價。有了合理盈利預期的企業有能力進行大規模融資,投資運營管理好水利工程。
問:業界認為,政府是環保產業最大的買單人,您覺得其對產業的推動作用如何發揮?
駱建華:我想政府在環保產業中角色的定位,總體上遵循一個原則,市場可以做的事情,政府不要插手,不應“與民爭利”,但要切實做好監管;市場失靈的地方,政府應該頂上,比如垃圾分類轉運、補貼水價等。
與此同時,環保領域很多潛在的市場要轉化為切實的需求,要依靠政府提高環境標準、嚴格執法監管來實現,比如工業治理市場的打開,有待于企業在嚴格執法壓力下真正重視治污設施的運行效果,從而給專業化治理開拓出空間。
除了政策拉動市場,我覺得對產業推動的一股重要力量來自商業模式創新。這10年我國環保產業在亞洲的領先發展也得益于此。比如BOT等特許經營模式的引入、擴展,帶來供水、污水、垃圾處理市場的活躍。而將來借鑒節能EMC模式的思路,工業治理領域也可以嘗試合同減排服務。
政府角色轉變和商業模式創新,這兩個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點。特別是政府直接投資能通過哪些政策機制、商業模式的創新完善,可以轉變為對環境服務的采購,這至關重要。
我們能有自己的“威立雅”嗎?
大而強的環保產業要解決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等問題;企業成長需內外兼修
問:環保產業發展多年,體質仍然虛弱,您覺得要培育其成為大而強的產業,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駱建華:我認為有四個要素,即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簡稱“四化”,這也是環保產業振興發展的重要路徑。
首先是市場化,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要繼續深化和完善,向市場開放更多的領域,完善競爭規制。支持民營企業進入,不是有關部門發個文就可以,要切實解決民間資本、企業主體進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障礙,制定實施配套的政策法規。我認為,在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領域,市場化的核心是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和政府監管科學、到位,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才是真正健康的市場化。
其次是專業化,這是擴展治理市場空間的重要途徑。大規模的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在未來幾年內將趨于飽和,而廣大的工業污染治理則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這一領域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對專業化治理提出較大的需求,但要將需求轉變為市場,還有賴于政府對企業提出更嚴格的環保標準要求,實行嚴厲的執法監管。也有賴于治理模式的創新,比如推廣合同減排服務等新模式。
多元化主要是投融資領域的要求。一旦市場進一步開放和規范,商業模式成熟,各種資本渠道逐步打通,投融資匱乏、結構單一的問題不難解決。
國際化是我想著重強調的方面,因為現在正是中國環保企業大舉走向國際的好時機。受經濟衰退影響,國外環保企業業務收縮,降低價格資產轉賣,中國企業可以對其有所“作為”。
我曾經和圈內的企業家交流,覺得企業發展靠一個個項目積累速度很慢,而且很難,而所謂巨頭都是由資本并購而來。中國企業不要一下就想買到很優秀的資產,而是要有所嘗試和準備,在并購融資、人才等方面為邁出國門積累經驗。
問:滿天星星不見月亮,被認為是國內環保企業的整體情況,缺乏綜合實力強大的“領頭羊”,也被認為是產業發展水平有限的標志,您覺得國內環保企業有這種潛質嗎?在眼下分割雜亂的市場中,有希望培育出行業巨頭嗎?
駱建華:大市場孕育大企業,大而強的企業才能成就大而強的產業。現在環保產業具備了一定規模,但優秀的大企業確實還沒成長起來。優秀的企業應當具備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資本運作等綜合實力,同時,這些企業的領導者要具備戰略眼光和決斷力。據我觀察,雖然綜合素質還不夠,但國內有一些企業已經朝這個方向努力了。
在企業變大變強的過程中,區域市場的占領、國際市場的開拓是必然的選擇。針對目前存在的市場分割,我認為會隨著發展而逐漸融合,從“戰國時代”走向“一統天下”。
從西門子、GE到威立雅、蘇伊士,這些環保巨頭的成長之路表明,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再只依靠自身的積累,資本運作是重要手段,通過對國內外項目、企業的收購、并購,從而獲得技術、市場和人才。而從國內情況來看,環保產業已經從工程設備制造、投資運營管理逐步走向綜合服務業,產業發展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環保企業之間的并購也將日益增多。
我想提醒國內環保企業的是,很多白手起家的民營環保企業要重視公司治理結構、財務管理等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曾有國內環保企業當年美國上市,風光一時,但因為跟不上對上市公司管理的要求,遭遇停牌。
其次一定要注重技術儲備,環境服務業是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需求大而復雜,企業要持續發展一定要有技術優勢。從目前的很多新興治理市場來看,國內企業的技術儲備還不夠。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