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排放的多,誰多承擔,在經濟上是合理的,這樣就會使他約束自己的行為,想法設法來減少排放,那么就必須努力地節能降耗,開發有利于節能降耗的工藝技術和產品;另一方面,能源價格的抬高,也會一定程度上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3月3日上午,位于北京北四環的西藏大廈聚集了國內各大媒體。上午10點整,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環保企業家參與的媒體見面會準時開始。見面會開始10分鐘前,B座10樓的日喀則廳的座位已經坐滿,晚到的記者干脆坐在了地上。今年的全國“兩會”,“環保”當仁不讓成為熱詞。
本報記者楊杰妮 北京報道
建議未來十年,確保環保投入占GDP2%-3%
作為這次見面會的一項重要議程,北京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發出了《環保企業家就當前環境時局致社會各界的倡議書》。在這封倡議書中,主要提出了5點倡議。其中包括,建議推動政府制定主要污染物減排時間表和重點區域流域達標時間表,力爭用10年至20年時間,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達到環境容量閾值,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質量實現達標。在投入方面,未來十年要確保環保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3%,大致需投入10萬億元,其中各級財政需投入2萬億元,以緩解現有環保投入不足問題。
這一觀點一經提出,立即有記者提出質疑:10年到20年的時間是否夠長?10萬億的投入是否真正能解決環保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認為,對于時間表的問題,首先要對當前的情況進行分析。王毅認為,當前環境問題已經發生了新變化,“從大氣來講,它就變成了一個復合型的一個區域性的污染問題,水變成了一個流域性的一個復合的污染問題”。
王毅稱,將時間表定位為10年到20年是一個大的判斷,“從技術來講,從測試來講我們都還是有的,關鍵是我們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你采取多大的力度來實踐這個行動”。同時,他也強調,對環保的投入肯定要達到占GDP的2%到3%,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因為只有投入到位了,才能確保執行力度,“我覺得生態文明不是考核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建議開征二氧化硫稅、二氧化氮稅和工業COD稅
這份倡議還提出,“要加快出臺環境稅,本著先易后難,稅費并舉的原則,逐步設立和征收。建議目前開征二氧化硫稅、二氧化氮稅和工業COD(化學需氧量)稅三個稅種”。環境稅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倡議進一步鎖定了三個稅種。
那么,如果出臺環境稅,會走何種路徑?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提出,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對現有稅制的綠化,也就是對原有稅種的改革;二是推出獨立環保稅,比如說碳稅,“現在還在探討中,也有爭議的改革事項”。“對碳、硫還有其他排放物,這種針對某種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壓力的特定排放,對它的排放主體施加稅負,我們感覺這個難度更大,但是更值得看重,來把它往前推行。”
賈康表示,這個“難度”一方面來自企業,一方面來自社會對于最終會抬高能源價格增加消費者負擔的質疑聲。對此,賈康表示,誰排放的多,誰多承擔,在經濟上是合理的,這樣就會使他約束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來減少排放,那么就必須努力地節能降耗,開發有利于節能降耗的工藝技術和產品,這樣恰恰是在經濟手段的調節之下;另一方面,能源價格的抬高,也會一定程度上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比如買車的時候就會選擇排量小的汽車。他認為,在保證最低收入階層不受影響的前提下,中等收入水平及以上的消費群體,應按照價格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
此外,賈康也表示,在開征環境稅的同時,會降低總體的企業所得稅的水平,以保證“總體的企業負擔不上升”。因此,賈康希望,可以通過媒體推動這項政策的出臺,讓企業不要把這個環境稅特別是碳稅等等這樣的稅收看作洪水猛獸。
期待大環境部,更期待完善監管體制
除此之外,對于現有環保體制的討論,也是這次見面會上的熱門話題。倡議提出,要推動政府加快環境立法工作。對此,有媒體質疑,法律再多,如果政府不加強監管,或者企業不遵守,最終全部都會被打折扣,“實際上制訂再多的政策,再多的法律都是沒有用的”。
對此,王毅表示“希望環保能夠加強監管。”“你看看現在環保部只有300多人,下面又沒有很強的監管隊伍,怎么能監管呢?”“所以希望我們新這個大部制的改革方案里頭,至少能夠把主要的保護功能相對集中起來。”王毅透露,他們曾在報告中提出來成立新的資源和環境保護部的建議,“因為你至少要把這種相關的功能解決。”
但另一方面,王毅在呼吁大環境部出臺的同時,“要把在這個大環境部下面的這些體系要健全起來,讓它真正能發揮監管的作用”。
對于環境監管,賈康也提出了他的觀點,“遍布探頭,你就能解決實際測到碳排放多少的問題?那里面的矛盾、差錯,各種各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層出不窮的。”他建議,可以通過另外的渠道,比如基本掌握生產經營單位一年有多少石化能源的消耗,然后就可以非常便捷的折算出你一年有多少的碳排放,“那么這同樣是監管”。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