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朱曉穎)就近期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則“PM0.5比PM2.5對人體危害更大”的研究成果,31日,江蘇省環保廳總工程師劉建琳表示,PM2.5和PM0.5哪個危害更大,還需要進一步科學研究證實,近期政府部門將PM0.5單獨列入監測項目還不太現實。
所謂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值越高,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同理,PM0.5則指的是直徑小于等于0.5微米的顆粒物。
自2012年中國國家環保總局新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將PM2.5強制監測寫入“國標”后,中國民眾對PM2.5指標關注度日趨高漲。沙塵暴、霧霾天、燒秸稈天、工地揚塵、汽車尾氣、甚至是街頭燒烤……但遇城市“天公”不作美、空氣混濁,公眾總歸會將其與“PM2.5”相聯系。
“PM2.5”尚未“塵埃落定”,“PM0.5”的概念即來。據報道,近日,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粒徑大于0.50微米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沒有顯著關聯,PM0.5“殺傷力”蓋過PM2.5。隨后,一言激起千層浪。
“客觀上來說,顆粒越細,對人體的危害可能會更大,因為人體吸入肺泡之后是沒辦法呼出來的。但這些還沒有最終準確定論,到現在,我還沒有聽說國際上專門監測PM0.5的消息。”劉建琳說。
她解釋道:“不僅(粒徑)是0.5的,2.5以下的都在里面,就像一個篩子,綠豆篩把綠豆篩出來,比綠豆小的都在里面。所以說,(粒徑)2.5以下對健康都是有危害的,不能說某個粒子(危害)更嚴重。”
“我們最終關注的是空氣污染對身體的危害,而不是某一個粒子造成的危害。”劉建琳表示,目前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指標仍是國家規定的標準指標,如PM10、PM2.5等,而科研步伐超前是正常的,PM0.5指標目前僅作為研究課題,成為監測項目暫不現實。
南京理工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唐雙凌認為,“PM0.5比PM2.5對人體危害更大”結論較為籠統,還需長期科學驗證。原因是:一則研究成果的得出具有眾多限定條件,例如,兩組實驗空氣都是混塵,普通粉塵和有毒粉塵粒子不同,對人體危害度可謂千差萬別。
“空氣是人類無法回避的問題。公眾對二者‘誰害更大’的爭論,實際上體現了公眾對大氣污染、空氣質量、環境保護的高關注度”,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余志豪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