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深陷“霾”伏的杭州市民,剛剛松了口氣。2013年11月12日,一場幸運而至的大雨,讓市民暫時逃離了灰霾。
除了靠雨淋,這座江南城市正將希望寄托于另一種大自然的恩賜——風。
11月以來,一則杭州擬建城市風道的消息不脛而走。在傳言中,杭州將要建設巨大的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以便吹走城市上空的灰霾。
來自杭州市氣象局的統計顯示,截至11月初,杭州2013年已有209天出現灰霾天氣,其中僅10月份就多達26天。
依靠城市風道驅霾并非天方夜譚。“風道能起到改善城市小氣候的作用。”浙江大學建工學院副教授王偉武曾對此進行過研究。
杭州尚在摸底
“風道猶如城市的‘經絡’,風道不通城市也會生病。”浙江大學規劃系退休教授周復多說。對“三面環山一面城”的杭州而言,反思通風廊道正當其時。
此前學者的大量研究已經發現,若能控制城市上風向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防止熱量和溫室氣體滯留,將周邊區域的冷空氣引入市區,便能迅速將城市大量集聚的懸浮顆粒物分散,同時還能帶走熱量,起到降溫作用。
不過,杭州市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馬萬里向南方周末記者澄清,“通風廊道現在還只是一個概念”。與此前部分媒體報道不同,他們的項目研究并非做通風廊道的設計,更非大拆大建,而是先完成摸底工作。
“我們主要是尋找現在城市里頭,通風廊道在什么地方、通風狀況怎么樣。然后評價城市發展過程,對風道究竟有何影響。以便今后通過科學規劃,避免風道受到影響。”
這項工作數年前就已開始籌備,今年上半年正式實施。2013年3月去世的原杭州市市長邵占維,在一次會上曾聽到杭州市氣象局長提起這一項目,對此表示大力支持。
“隨著城市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城市通風環境惡化,空氣污染和熱島效應加劇。”在2013年10月底,杭州市規劃局編制的《城市通風廊道規劃研究》招標書中,他們如此描述杭州目前的困境。
為了治霾,杭州一直在尋找各種手段。馬萬里證實,在之前尋找污染成因過程中,已有單位將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擴散能力。“風道是改變大氣環境的重要手段。對霧霾的成因,會有明顯的影響。在規劃、城建過程中應該考慮這個因素。”
“大家應該是不謀而合。”馬萬里說,當時氣象局、規劃局和環保局長剛好都在,邵占維最終決定,由三家單位共同承擔研究工作。
杭州市還將其列入今年重點督查工作的項目。“三家共同承擔,由于技術方面我們更有優勢,更多的工作由我們在做。”馬萬里說。
對于更詳細的情況,截至發稿時,杭州市規劃局并未就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給予回復。
“這是遲來的懺悔”
“這是遲來的懺悔。”周復多說。在過去,周曾多次批評杭州建設規劃過程中破壞通風廊道的行為。
杭州城的選址背山面水。周復多說,在過去,通風廊道更多依靠的是面向東南的寬闊錢塘江面。但在過去的十年中,隨著東面錢江新城和錢塘江兩岸高樓的建設,這一廊道早已不再暢通。
“大家都懷疑山體和建設對通風有影響,但一直缺乏一個科學的依據。”馬萬里說,他此次的研究項目,解決的正是這一問題,得出一個定量的評價數據。
而用來比較的年份,則是杭州市規劃局提供的2000年、2010年、2011年的數據——橫跨的十年,正是杭州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期。
“這十年,恰恰是只顧效益、不顧科學的十年。”周復多批評說。在過去的杭州城市規劃中,本已設置六條城市生態帶,但實際上,罕有尊重環保、氣象部門的科學意見。“很多程序需要環保、氣象部門的同意,但往往都是先斬后奏。”
雖然杭州市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一直在緩慢減少,但對于空氣質量,市民卻并未感到改善。“這跟這十年風速降低有一定關系。”杭州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總工程師洪盛茂說。風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暢的風能迅速地稀釋、轉移掉污染物。
“很多年來,我們所做的大量工作是怎么樣把土地的效率提高,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對風的作用考慮得還不夠。”杭州市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湯海孺此前在當地媒體曾坦承。
杭州市環保局原高級工程師張天立曾多次提過相關建議。在2012年召開的杭州市政協“大氣環境整治”民主議政會上,他再度建言,要求杭州市有關部門提出影響城市風道的建筑物名單及影響程度,并進行整改。
他支持今后讓氣象部門參與城市規劃會,對建筑物是否阻礙城市風道實行“一票否決”。
這次杭州市的領導已顯得重視。11月7日,杭州市代市長張鴻銘到市規劃局調研,表達了對通風廊道研究的支持。
“我們希望讓它在有關部門腦子里形成意識,避免再犯過去的錯誤。”馬萬里說。
中國城市通病
“這并非杭州一地,全國都存在這個問題。”馬萬里說,“城鎮化、城市化過程中,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
在近期,不惟杭州,上海、南京、株洲等地也被媒體報道,當地將進行城市風道規劃,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手段之一。
此前,“火爐”武漢為了降溫,一度在城市內外廣泛布綠,建成六條生態綠色走廊。依靠這六條最窄二三公里、最寬十幾公里的“風道”,以達到使武漢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1℃至2℃的目標。(詳見南方周末2013年8月8日報道《“火爐”武漢:引風進城是傳說?》)
而在上海浦東,亦曾規劃建設的250米寬的世紀大道,便是一條著名的“風走廊”,能讓風通透穿過。
南京亦同樣專門規劃預留了6條生態通風走廊。南京總規修編專家組成員、南京工業大學規劃系主任蔣伶介紹說,這些利用山體河谷等自然條件建設的生態帶,通過建設限高等手段,形成了開敞空間和城市的大“出氣孔”。
不過,與杭州不同,這些城市主要的祛除目標都是高溫。“我沒有聽說武漢的風道項目有驅霾這方面的研究。”2013年11月12日,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副主任周月華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否認說。
“不過,從原理看,通風廊道本身兼具二者功能,并不矛盾。”周復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