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1 09:47:55
規模小、市場分散是目前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的普遍特點。隨著環保政策趨嚴,行業發展迎來機遇,通過并購實現跨領域資源整合成為行業的新潮流,多家環保上市公司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未來有并購計劃。
據全聯環境商會數據統計,目前主要環保上市公司中,一半以上的市值低于50億元,市值在200億元以上的只有5家,去年全年盈利超過10億元的僅三家,與國際環保巨頭丹納赫、威立雅和蘇伊士等規模相去甚遠。環保業內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技術再先進規模再大的上市公司,在國內環保細分領域能占10%以上的份額已屬相當不易。由此可見,我國環保產業散、小等特點還比較突出。
為此,通過并購來做大做強,快速切入細分領域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中金公司研報分析指出,去年涉及環保領域的并購項目不足20例,今年至今已超過80例,環保產業新一輪并購浪潮已經掀起。在2013環保上市公司峰會間隙,多名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的上市公司董事長表示,公司未來有并購計劃,多個項目正處于前期籌備階段。
國電清新董事長張開元告訴記者,去年收購的中天潤博水務子公司有多個水務項目正在洽談中,未來3-5年,將形成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和水務三分天下的主營業務結構。東江環保董事長張維仰也表示,公司在接洽一些并購項目。
并購必然需要資金。一位長期跟蹤環保行業的券商分析師介紹,目前環保上市公司上市時的超募資金大部分已用完,2014年的資金來源將成為很大問題。另外,環保上市企業大多位于產業鏈中游,以項目建設承包和運營為主,近幾年BOT模式成為主流,需要企業先行墊資,行業應收款占營業收入比例普遍超過50%。這也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對于以BOT等為主的環保企業,融資一直是一大難題,目前尚未有一家銀行可以做完全的特許經營權質押貸款。”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直言。在此背景下,桑德環境等龍頭上市公司倡議聯合業內8-10家上市公司,發起成立環保產業的綠色民營銀行,或通過收購地方城商行獲得牌照。
有投行人士認為,成立環保民營銀行的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通過設立綠色并購產業基金拓寬融資渠道是更直接的途徑。華泰紫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陶軍告訴上證報記者,公司今年設立了20億元規模的并購基金,專注環保產業投資。明年隨著新股開閘,企業估值更為合理,將參與更多項目的并購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