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于華鵬 全國“兩會”期間,央視等多個媒體都在做“民眾兩會最關心啥”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環境治理是最受關注。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對“2014 年環境保護工作怎么做,做些什么”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與此同時,很多代表委員在兩會中提出了很多環境建議和提案,政府工作報告,是否回應了這些提案和期望?
政府報告與提案
根據《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于環境保護的工作安排,主要集中在稅費改革、霧霾治理、戰略規劃、節能環保產業和生態工程幾個方面。
這些方面在政協提案中幾乎均有涉及。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下稱民建)就專門針對“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提出提案建議。
民建提出,應“加快列入各類規劃中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工作,加強對已運行的污水處理廠的監督和管理,確保運行率和出水水質達標率;通過實施“省級環境重點監管區”、“省級環境重點監管企業”、限期治理和限期改正等措施,不斷強化對重點污染行業和企業的治理,對整治后仍不能達標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盡快推出環保法修訂草案,進一步明確環保產業在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拓寬環保企業融資渠道。”
全國工商聯也提出多項提案。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環境服務業商會今年著重提出了《關于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解決垃圾焚燒飛灰污染問題的提案》、《關于明確污泥處理收費標準的提案》、《關于對環境基礎設施投資運營企業采取稅收優惠政策的提案》和《關于促進廢舊輪胎再生產業發展的提案》四個提案,其中前三份已作為全國工商聯遞交政協的團體提案。
上述提案建議,應減按15%的稅率征收環保企業所得稅,環境基礎設施投資運營企業所得稅稅率,比照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調整“三免三減半”為“五免五減半”優惠政策。“近年來,環保投入逐年增加、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加速建設,而環境形勢卻依然嚴峻,作為企業,我們希望加快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推進市政公用事業PPP 機制(公共私營合作制)來改善這一局面,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威立雅水務中國區副總裁黃曉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對此,駱建華也表示,“我們建議政府制定工業污染治理門檻價格,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機構,并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對于未按期整改或惡意偷排的環保公司,將其列入負面清單。”
期望的重合度
除了上述期待,還有一個期待值得關注。就是兩會前,有消息傳出根據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而確定的“環保大部制”改革有望兩會期間推出。消息稱,環保部將實行獨立而統一的環境監管,建立起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按照該思路,國土資源部、林業局、水利部、海洋局等相關部門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職能,有可能并入環保部。“從政府報告來看,對于民眾期待的環境治理,特別是霧霾的治理,工作報告拿出較大篇幅進行了體現,措施也較大氣國十條更有力,值得稱贊。”一位不愿具名的環保業內人士稱,“但報告對于環保的下一步的闡述不多,特別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的關系和地位沒有進行明確闡述,這一點值得后續關注,也算是一點小失望。”
兩會前,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戰略與理論研究部主任俞海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當前環境保護的最核心問題在于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授權不足,環境保護應與經濟發展平起平坐,就是要有話語權,經濟規劃不“環保“,環保部門可以直接否決掉。
此外,環保職能的碎片化問題,也就是“大部制改革”的問題,報告中也未提及,只提出“陸海統籌,保護海洋環境”,對于統一監管未涉及。“作為企業,我們更關注稅收和產業扶持政策,但是報告里除了環境稅立法,基本沒有涉及環保產業的稅收優惠,”一位環保企業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此外,報告對環保產業的發展,只提到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對于環境三要素的水、土壤和固廢等產業沒有更多的產業指引和涉及,我們期待接下來會有更明確的信號。”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從之前的試點試行改為推行,這被業界認為是釋放了將會盡快啟動的信號,但從今年的政府報告來看,卻未有提及。“像《環保法》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被寄望今年出臺的法律,政府報告也未提及,值得進一步關注。”上述環保業內人士表示。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