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對土壤修復企業來說是充滿激勵的一年,一方面,政策利好頻現,土壤修復被列為三大環保行動專項計劃之一,前景廣闊,數萬億規模市場待開啟,或成環保領域的下一個藍海。另一方面,我國的土壤修復剛剛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更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2014年是土壤修復的準備之年,土壤修復走市場化的路徑是必然選擇,但我國土壤修復的產業化之路還有多遠?
群雄逐鹿數十萬億市場
“我們的大氣和水污染治理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的歷程,但是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幾乎還沒有動。”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公開表示,基于這一出發點,一旦土壤修復市場打開會非常大,遠遠超過大氣和水的治理,將是幾十萬億的規模。
幾十萬億才能解決土壤污染的問題,這個估值被廣泛引用于眾多媒體報道中,也廣泛出現在政府官員的講話中。關于土壤治污的代價和土壤修復相關產業的體量,國家相關管理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認識漸漸統一。“這就是一個出發點。”正如莊國泰所言,我國土壤環境保護工作正在起點上邁開腳步。中國固廢網研究院分析員肖瓊認為,隨著相關法規已列入立法規劃,這兩年將會是土壤修復領域政策密集頒布的時間,而隨著政策逐步趨向完善,將有效推動治理需求的釋放。她預測,2015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元。
一批企業抓住市場先機,搶先涉足土壤修復。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經濟相對發達且污染場地較多的區域,迅速涌現了一批土壤修復工程類企業。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上旬,我國修復從業單位總數達311家,當年新增99家。然而,目前真正開展的土壤修復項目并不多。據中國固廢網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土壤修復領域一共有167個工程項目,小的項目投資可能是幾十萬元、上百萬元,大的投資可能上10億元。2013年前三季度,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的工程項目總共43個,約30家企業參與。
國外一些土壤修復咨詢機構也看上了這塊大蛋糕,紛紛進駐中國。這些機構的進駐帶動了國內修復產業的意識、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加速土壤修復的產業化進程。
從大哥大到iPhone5s的驚艷一躍
我國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復技術在 “十一五”期間有明顯進步,但在修復技術、裝備及規模化應用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制約了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
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宋昕用“左手拿著大哥大,右手拿著iPhone5s”形象的描述了我國土壤修復的技術現狀。一方面,我們的調查在使用一些非常原始粗獷的技術和器械進行打井,洗井,土壤和地下水的取樣,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嘗試一些今天在歐美也算是非常先進的技術。“怎樣從大哥大跳到iPhone5s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面對技術和修復經驗的短板,環保部開出先試點,再全面鋪開的藥方。國務院在2013年初印發的《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中提到:有序推進典型地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逐步建立土壤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環保部翟青副部長在一次講話中對先試點這一工作思路做了闡述,他說:“在現有的條件下全面推進全國土壤修復還有難度,可以先在幾個有基礎的城市進行試點,通過重點案例建立起完整的理念和技術體系,然后帶動其他城市的修復工作。在各項條件均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啟動市場,會產生新的矛盾和問題。”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周生賢部長也表示, 2014年,環境保護部門將著力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工作,開展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建設6個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示范區。此外,還將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細調查和土壤環境保護工程第一批重點項目,積極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翟青更明確介紹,環保部正在編制一個類似于“大氣十條”一樣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該計劃或許會對在哪些城市、哪些重要項目進行試點以及操作模式有詳細的、具體的說明。我們寄希望重點工程、重點案例的試點能實現從大哥大到iphones的驚艷一躍。
當務之急是立法
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更需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吸引廣泛的社會資金投入。發達國家在土壤修復方面走過幾十年的探索之路,已經有成熟的運作模式可借鑒。結合中國國情,建立中國版“超級基金”制度是實現產業良性發展的時代要求。
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國目前尚沒有一個專門針對污染場地治理的法規,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技術指南及標準,導致行業還存在很多關鍵問題,包括責任主體不明,付費模式不通等,缺乏準入機制等。“我們現在相當于規則還沒有制定,游戲都已經玩兒的如火如荼,并且危機還是潛伏的。” 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張俊麗博士如是說。
國家正在加強建立完整的土壤修復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相關導則,《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列入立法規劃,《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已獲得國家環境咨詢委和環保科技委專家組首肯,近期或將公布。明確土壤污染定義,根據污染具體情況確定追責、籌資等諸多細節,是《行動計劃》將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也在全面修訂中。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已經啟動土壤地下水污染責任機制研究,將為最終建立我國的“超級基金”制度奠定基礎。
用市場機制解決資金難題
在資金方面,國家每年投入的幾百億資金能解決中國的土壤修復問題嗎?環保部一官員在講話中表示,修復污染場地,需要大量的投入,僅僅依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模式,在融資、信貸等各個方面創新。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如美國超級基金的一些運作方法。
市場化是解決資金問題的一劑良藥,但這劑良藥要怎樣用,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藍虹表示,吸引市場投資的重要因素在于該產業是否可以將實際需求轉化為市場需求,而這一轉化的關鍵并不在于“錢”景有多好,而是由誰來付費。目前土壤修復項目主要包括由政府付費的景觀整治,以及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滿足居住用地環境標準所開展的場地修復。后者所需修復的土地多為直接購買化工石油等產業的工業用地。一些污染地塊在土地出讓時已明確了是需要治理的工業用地,在價格上已經把土地修復成本考慮進去,所以名義上由房地產開發商承擔修復工作,但實際修復成本仍然是原企業承擔,符合政府一直強調的“誰污染誰付費”原則。這兩大市場因為付費者明確而迅速被開發出來。
土壤污染具有漸進性和隱蔽性的特征,一些歷史遺留的“毒土地”誰來埋單?政府如何在責任不明晰情況下實施污染者付費,而不是用全體納稅人的錢來為污染企業買單,成為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瓶頸,也是國內環保產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產學研結盟的趨勢
政策的長期利好,會使更多的企業涌入到土壤修復領域,可以預見,一批實力不夠的企業將面臨淘汰賽,一批資金雄厚、技術過硬的企業將面臨發展機遇。
一些企業選擇“抱團贏天下”。去年底,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中心聯合會(E3)成立,這個由由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工業污染場地及地下水修復工程技術中心三家聯合發起成立。E3立足行業頂層設計,為國家層面在該領域的政策制定、標準規范出臺等活動提供支持,在市場方面,E3將牽頭規范企業準入制度和技術評估推廣,實現行業引領作用。
走聯盟路線的并非E3一家。北京東方園林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合作簽約,實現頂級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的強強聯合,在資金和技術研發上形成互惠互補,共同推進生態產業化發展,建立頂級生態科研智庫,打造生態多學科合作平臺的布局。
行業經歷洗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對現有土壤修復領域的科研、設計、工程、產業、人才等各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促使各重點企業、機構形成產業聯盟,打造專業和高端的土壤環境修復平臺,使重要資源得到共享,或許是行業的選擇。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