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9 14:05:41
我國對土壤地下水的環境管理以事前預防為主。目前,雖然環評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對建設項目預防土壤地下水污染有一定的要求,但預防措施大多有一定的有效期,過期則可能失效。
因此,在國內污染場地責任機制的缺乏讓生產者不僅沒有主動防污治污的積極性,還在偷偷關停污染防治設施造成污染損害后以“環評通過”、“已安裝治理設施”等說辭逃避責任。
□明確責任主體是關鍵
相比國內污染者可以輕易逃脫罪責,美國規定業主必須為污染造成的損失負全部責任
相比國內污染者可以輕易逃脫罪責,“美國的環境法律規定業主必須為污染造成的損失負全部責任,追責也很嚴格。因此業主時刻小心,盡量不造成污染,一旦發現污染立即向環保部門匯報,并積極采取措施進行處理處置。”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蘇才認為,美國污染場地環境管理的制度設計比較合理,責任主體較為明確。
AECOM中國區棕地治理與再開發總監彭勇也表示,在美國,大氣、水、土壤、固廢環境管理是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土壤和地下水沒有什么“特殊待遇”,工廠在日常生產經營中“循規蹈矩”做好化學物質的管理和廢物處理排放,管好水、氣的同時自然也就防止了地下的污染。調查修復程序可以在三種情況下啟動,一是化學品泄漏或發生污染事故,二是生產場地污染導致場地外污染,三是工廠所有權、生產性質發生重大變化。
“除敏感水源地、潛在重大污染源等外,美國法律通常不強制要求運行的工廠進行日常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但由于污染修復責任界定明確,污染責任人無法逃脫,而且污染發生后拖延越久,污染擴散影響帶來的風險和責任越大,因此責任方會嚴格管理,避免污染發生,并定期審核檢查,一旦發現污染便會及時采取行動。”彭勇如是說。
此外,據ESD China和中環循(北京)環境技術中心董事總經理龔宇陽介紹,撥打美國政府設立的熱線電話,報告污染或疑似污染也是啟動場地污染初步調查的常見途徑。
“對于尚未擴散到廠區外的地下水污染,業主的靈活性相對大一點,可能會傾向于采取一些相對經濟的修復方案,或只是阻止污染進一步擴散。”北京宜為凱姆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單暉峰介紹,美國的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因為內設環境部門,所以往往會自行管理修復工程項目,其他公司則委托專業公司管理。
專家指出,美國污染場地環境管理雖然是以事后管理為主,卻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
□合理設計修復監理和驗收
國內由于制度不健全,政府無法完全信任修復企業,一些企業也缺乏自覺性,環境監理程序比較復雜
合理的制度設計也反映在監理和驗收環節。江蘇上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凱介紹說,美國環保部門的理念是,修復企業遵照由環保部門批準認可的方案實施,凡事依據規范及法律而行,責任明確,不需時刻嚴格監督。因此環保局不指定第三方監理單位,一般也不派遣專人監督修復施工。驗收時,修復公司向環保部門提交修復實施階段的所有資料,供環保局官員對照修復計劃及目標進行審核,而且由于修復期間一般都有階段性匯報和審核,最終驗收實際上主要是數據資料的總結,所以多數驗收無需召集專家組。
“國內則截然不同,由于制度不健全,政府無法完全信任修復企業,一些企業也缺乏自覺性,環境監理方都是緊跟修復施工全過程,對各環節取證留底,并編制監理報告等,程序比較復雜。由于修復期間基本沒有階段性匯報和審核,驗收都需要召集專家。”龔宇陽認為,從理念、程序、操作等方面綜合來看,中美在監理和驗收環節約有30年差距。
“此外,中美一個很大的差異是,美國環保局的專家組大多是行業內經驗豐富的資深工程技術專家,我國則多為高校教師及科研院所的學術研究人員。人員結構不同對專家組評審結論的專業性影響比較大。”姚凱這樣說道。
□潛在污染場地應立即行動
應該對工礦企業、加油站、油罐庫、固廢處理處置場地等容易發生污染的場地開展定期監測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國家已對工業企業場地環境管理流程提出要求,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已根據本地情況出臺了相關措施。”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濤表示,《關于保障工業企業場地再開發利用環境安全的通知》就要求對潛在工業污染場地進行排查,強化修復施工和開發利用過程的環境管理,并落實管理責任。
宋云呼吁,我國應該對工礦企業、加油站、油罐庫、固廢處理處置場地等容易發生污染的場地開展定期監測,發現污染立即行動。“比如加油站更換罐體時,能不能借機檢測一下土壤和地下水?能不能對現役工業場地周邊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每年檢測一次,和本底值作對比?”他表示,這些數據是識別土壤地下水污染源的依據,應該每隔一定時間上報環保部門,為將來認定污染責任打好基礎。
“我國完成了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取得的數據雖能為宏觀決策提供參考,對指導治理修復卻不太適用。”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中國環境修復網主編高勝達呼吁,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已經頻繁顯現,相關工作都應該從能夠指導治理修復工作的角度出發。
“無論是進一步的詳查、摸底還是建立污染場地清單,都要問一問,能不能對治理修復有切實幫助?對媒體報道和群眾舉報的污染場地信息,能不能盡快開展調查評估和修復?如果發現一個場地污染很嚴重、影響很大,是否也一定要等到清單完成后才采取措施?我國已掌握不少已知污染且危害嚴重的場地,意識到治理修復的緊迫性,及早行動才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高勝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