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一則“炒菜也能導致霧霾”的新聞引發爭議。有人吐槽,難道以后炒菜也要分單雙號不成?
吐槽雖有些許調侃,但卻揭示出一種狀態,在深受霧霾之苦的當下,人們急于想知道,霧霾的污染來源究竟是什么?
同時,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環保部門也已經認識到,必須追本溯源,方可精準治霾。
■迫切: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治理效果
去年9月,國務院頒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此后,各地相繼出臺防治計劃。但綜觀這些計劃、方案,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的話說,“竟然都跟北京差不多。”
究其原因,是治污的基礎性問題,大氣污染物底數不清,機理不明,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針對性措施。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形地貌、氣候,以及經濟結構、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大,不同地區大氣污染物構成、來源自然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地區,也會因氣象變化等因素產生不同的污染成分。大氣污染來源解析是治污的根本和基礎性工作,既可以為開展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方向,也可以檢驗治理措施是否有成效、是否經濟。
南開大學國家顆粒物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馮銀廠此前表示:“不能別人控制機動車我就控制機動車,別人控制燃煤,我就控制燃煤,很多城市的污染來源是不同的。”
不同的污染物來源解析結果,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對北京而言,控制機動車污染是當務之急。對河北、天津而言,控制工業和燃煤污染,則是重中之重。
北京奧運會期間藍天如洗,正是因為對準污染清單采取針對性措施,產生了較好的效果。
曾經主持奧運會期間北京空氣質量改善項目的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遠航解釋說,通過對污染源的分析,發現當時北京80%的二氧化硫來自山東、河北、天津。“山東是在之前的決策中沒有考慮到的。將山東納入治理范圍,取得了更好的減排效果。”
缺少明確的污染物來源解析,大氣治理措施就沒有針對性,好比醫生沒診斷就抓藥。這種“統一”的治理方案勢必會浪費投入和精力。
由此可見,“地方急需一份指導書。這使得環境保護部必須將這項工作提到頭等大事位置上。”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表示。
尤其是在治理的后期,對明顯、主要的污染源采取相應措施后,接下來,該向哪里動刀?需要來源解析給出方向。
正如廣州來源解析項目的一位負責人所說,廣東經歷了十多年大氣治理后,下一步希望來源解析能拿出一本嚴謹而詳細的灰霾賬單,精確治理,定點清除。
■進度:中央頻繁部署,各地積極開展
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除了明確了治霾目標和措施外,也提出要“加強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
去年9月,《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啟動,核心任務為:重點突破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與綜合減排、空氣質量檢測與污染來源解析等技術瓶頸。
今年1月,環境保護部又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內3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環保部門下發了《關于開展第一階段顆粒物來源解析的通知》,要求地方部署今年顆粒物解析工作實施方案。
5月,全國重點地區城市大氣污染物來源研究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全國重點地區城市大氣污染物來源研究聯合工作方案》和《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成員名單》,要求建立會議、協調和會審機制,加速推進重點地區城市大氣污染物來源研究。
根據環境保護部提出的進度表,今年6月底前,北京、石家莊、天津3個城市要首先公布來源解析結果;今年年底前,除拉薩之外的30個省會城市,外加寧波、青島、廈門、深圳和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共35個城市需公布來源解析結果。
就目前來看,3個重點城市的來源解析報告均通過了環境保護部、中科院和工程院3家建立的聯合工作評審小組的預審,完成發布。
4月16日,北京成為最早正式發布PM2.5來源解析報告的城市。報告顯示,區域傳輸貢獻約占28%~36%,本地污染貢獻中,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和揚塵分別占了31.1%、22.4%、18.1%和14.3%,餐飲、汽車修理、畜禽養殖、建筑涂裝等其他排放約占PM2.5的14.1%。
雖然距離北京只有100公里,但天津PM2.5來源解析的結果卻與北京有著不小的差異。
8月22日,天津市環保局公布的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結果顯示,揚塵是城市PM2.5的主要來源,占比30%,其次是燃煤、機動車、工業生產。
8月29日,石家莊市環保局公布:燃煤是PM2.5的最大來源,占28.5%,工業生產占25.2%,揚塵占22.5%,機動車占15.0%,其他生物質燃燒、餐飲、農業等占比8.8%。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地方也開始發布階段性來源解析成果。
有相關報道稱,今年2月初,廣州市環保局發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PM2.5來源解析的階段性成果;4月,上海公布了最新大氣顆粒物解析結果;揚州、晉城等城市也透露出階段性的來源解析成果;四川、遼寧等多省市同樣在積極開展來源解析工作。
■困難:模式標準不統一,經費技術欠缺
雖然飽受霧霾困擾多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大氣污染來源解析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多重困難。
去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對外公布研究課題,稱北京PM2.5的來源中汽車尾氣占比不足4%,因與此前北京官方公布的22%的結果相差甚遠,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
霧霾來源眾說紛紜,科研報告相互打架,全因來源解析工作不好做。
有專家表示,由于研究的樣本不同,監測點位不同,使用的方式不同,來源解析結果也會不同。“這是來源解析報告之所以要建立部門之間聯合論證機制的原因,確保城市霧霾來源解析的成果更加準確,更加科學,避免不同科研機構之間研究結果差異較大,引起社會的誤解。”
總的來看,目前污染物來源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困難。
從主觀因素來說,缺少統一的研究方法以及解析模型。其結果是容易導致即使是同一區域,得到的源解析結果也不一樣。
據了解,目前大氣污染的來源解析技術主要包括源排放清單、擴散模型和受體模型等三類方法。中國細顆粒物來源解析最常用的手段,是受體模型,也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標準的受體模式法。
然而,因為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為了提高來源解析結果的可靠性,目前,采用多種來源解析方法相互匹配和相互印證正成為來源解析技術的發展方向。
因此,有專家建議,來源解析報告中應包括詳細的工作內容、內涵、方法、對比和不確定分析等,以免誤讀。
在這方面,環境保護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來源解析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指導、規范,并制定統一的研究標準。
去年8月,環境保護部編制并發布了《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指導各地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
今年3月11日,根據專家的論證意見以及各地試行指南后的反饋意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了《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監測方法指南(試行)》第二版。
9月,為指導各地開展大氣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環境保護部相繼發布了《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及《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等4項技術文件。
目前,《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中的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推廣應用。
除方法不一外,來源解析還受季節、點位、地質地貌等客觀因素影響。所以,各地得出的來源解析很有可能只是階段性成果,是個別樣品得出的結論。
比如, 2011年北京市環保局曾發布過一次PM2.5源解析結果,其中區域傳輸占比為24.5%,和現在28%~36%的比例就有差距。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對此曾提出,做霧霾的來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做大量的源分析。因為采樣點位、采樣周期、樣本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人員的經驗等都可能影響其精確性。
此外,PM2.5的來源分析工作還十分復雜和昂貴。有媒體報道,廣州來源解析項目對一個多環芳烴進行檢測要3000元。而這樣的膜樣品分析至少需要500對,項目負責人坦言:“沒有500萬元是弄不出來的。”
一套精密的實時在線監測系統的實驗艙造價在千萬元,一臺重金屬分析儀器高達數百萬元,專業、嚴密的進口空氣罐一個就要幾百美元。
儀器檢測價格的昂貴,是擺在來源解析面前現實而客觀的困難,一般的地方環保部門很難有足夠的財力、人力進行來源解析工作。基于現實的考量,各地環保部門大多采取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進行來源解析。
盡管困難不少,大氣污染來源解析仍朝著既定進度推進。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