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即將過去,回首一年來國內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這一年業內最明顯的標志可謂“不斷走低的價格”。但與此同時,業內多數企業又在全國“跑馬圈地”,甚至之前從未涉足該行業的一些企業,也看好該行業的前景,紛紛斥資進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各地政府在“垃圾圍城”的壓力下,也“瘋狂”布局垃圾焚燒發電廠。
不斷加快的腳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垃圾圍城在中國早已是普遍現象。當前,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80億噸,占地80多萬畝,且垃圾產生量仍以5%-8%的速度增長,占地量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續增長。預計到2020年,城市垃圾產量將達約3.23億噸。全國668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其中1/4垃圾填埋堆放場地形勢嚴峻,“垃圾圍城”現象日趨嚴重,對公共環境和公眾健康的危害也日益凸現,也給中國的城市敲響了警鐘。如何有效處置垃圾,已經成為讓政府管理者“頭疼”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是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據估算,國人每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在0.8公斤至1.3公斤。當前,國內很多城市面臨老填埋場封場的嚴峻局面,但新填埋場卻難以尋找,垃圾該向何處去?已經迫在眉睫。無論從填埋場的選址、供地、運營等方面,矛盾一直接連不斷,從減量化的角度講,焚燒發電廠是當前無法繞過的選擇。
在網上檢索“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充斥在記者眼前的是各地紛紛上馬項目和各家環保公司中標垃圾焚燒項目的消息。
以北京為例,北京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84萬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卡車連成一排,將整整排滿三環路一圈。
2009年以前,北京90%以上生活垃圾通過衛生填埋方式進行處理,每年要消耗掉500畝土地。對于土地資源一向緊張的首都,這無疑是巨大壓力。而在世界范圍內,已有2000多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歐盟于2001年就出臺了填埋禁令,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70%-90%的生活垃圾均焚燒處理。通過焚燒后,垃圾可以減容90%,減量80%。垃圾焚燒發電在我國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預計,到2015年年底,我國投產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超過300座。
另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向新華網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投產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17座,建成投產后全年新增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45MW之多,建成投產后全年新增處理量將接近635萬噸,
通過梳理,記者發現,當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建設,不但速度在加劇,而且規模也日趨龐大,各地都紛紛涌現出大型項目。
在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燒有限公司屬于北控集團旗下的環保業務板塊,是北京市第一個現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也是中國正在運營的垃圾焚燒廠中執行環保標準最嚴格的垃圾處理設施之一,配置2條日焚燒垃圾800噸的焚燒線及2臺15兆瓦汽輪發電機組,每天可焚燒生活垃圾1600噸,是目前亞洲單線處理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項目。
在深圳,本土化公司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能環保”)除深耕本土市場外,也開始大規模布局全國市場。除已建成深圳南山、鹽田、寶安一期、寶安二期外、在武漢新溝、福建龍巖等地6座垃圾發電廠,總垃圾處理量7150噸/日;在建與籌建項目9個,垃圾處理量17700噸/日。在建項目建成后,深能環保垃圾發電廠合計15座,垃圾處理量達24850噸/日。
值得業內學習的是,2015年,深能環保進一步把旗下的寶安區老虎坑垃圾發電廠二期工程創造的垃圾焚燒爐單爐,連續穩定長周期運行世界紀錄和榮獲中國垃圾焚燒處理行業,34年來首個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的成功經驗發揚光大,力推垃圾焚燒處理行業的產業升級,希冀運用高科技和嚴格的工程質量管理解決更多城市的環境問題。
2015年8月,深能環保主編的行業標準《生活垃圾焚燒廠檢修規程》經住建部批準發布,自2016年5月1日起實施;主編的《廣東省生活垃圾焚燒廠運營管理規范》于7月通過省廳技術審查會審查;同時,公司“垃圾焚燒廠運行安全與技術保障技術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正在組織實施。
在重慶,今年11月份上馬的重慶市第三垃圾焚燒發電廠,在2017年建成運營后,日處理量將達到4500噸/天,屆時,將是重慶市日處理量最大的垃圾焚燒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由三峰環境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位于重慶市江津區西湖鎮,占地約350畝,建成后每天可處理生活垃圾4500噸,發電量接近135萬千瓦/時,滿足20多萬戶家庭用電。建成投入運行后,主城區的垃圾終端處理都會采用焚燒發電方式,垃圾填埋處理將成為歷史。
另據E20環境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國內另一家上市公司綠色動力投資、建設和運營性質的垃圾焚燒項目共24個,簽約垃圾處理總規模約22000噸/日;其中,已運營項目8個,規模共5700噸/日;2015年新增簽約(含收購)項目4個,分別為北京通州項目、安徽蚌埠項目、北京密云項目、浙江永嘉二期工程,規模共5050噸/日。新項目處理量逐步上升,老項目運營穩健,在手的所有項目全部竣工投產后,綠色動力將形成年處理垃圾超千萬噸的能力。
伴隨著企業市場的擴張,各地政府積極上馬垃圾焚燒項目的消息也紛紛見諸報端。
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提供的另一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安徽省和重慶市各新建2兩座、吉林新增3座、廣東、海南、湖南、江西、遼寧、內蒙古、山西、上海、四川、浙江等10省市各新增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前些年在一些縣級城市比較“流行”的垃圾填埋項目,在當前土地供應緊張和垃圾焚燒大勢之下,也大有被“垃圾焚燒”項目所替代趨勢,通過互聯網檢索發現,以縣(縣級市)為單位的垃圾焚燒項目紛紛上馬的消息并不鮮見。
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文龍及其團隊就垃圾焚燒處理項目進行搜集和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5年4月,全國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產規模約為22萬噸/日,在建約11.9萬噸/日。二者合計超過“十二五”垃圾焚燒項目目標規模。
展望“十三五”,徐文龍認為垃圾焚燒行業仍然會保持快速的發展趨勢。包括目前正在建設的、籌建的、已經簽約的,這些都會是未來五年的增長點。
警惕低價之殤
與國內如火如荼的垃圾焚燒項目相對比,國內垃圾焚燒的價格走勢似乎并不樂觀。
2015年迄今,一些地方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垃圾處理費中標價屢創新低。從5月份山東新泰項目中標價的48元/噸,陡然降至8月份安徽蚌埠項目的26.8元/噸,時隔一個月后,9月份,江蘇高郵項目再次刷新紀錄:26.5元/噸。一時間,引發業內熱議。
根據E20研究院統計,近16年來,垃圾處理的政府補貼費用呈現大幅下跌狀態。
1999年上海江橋垃圾焚燒項目,垃圾處理服務費為213元/噸,十年之后的2009年即跌破100元,為90元/噸,2012年后,繼續保持下降趨勢,直到 2015年的蚌埠和高郵垃圾焚燒項目其服務費均跌破30元,分別為26.8元/噸和26.5元/噸,與上海江橋項目相比降低近10倍。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秘書長郭云高針對綠色動力以26.8元/噸的垃圾處理費元中標安徽省蚌埠項目時,曾撰文分析,在國內,目前很多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采用BOT模式,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一種方式,由政府向企業授權,允許后者在建設、管理的特許經營期限內獲得收益。同時,政府向企業提供垃圾處理補貼,這即是上述提到的投標價格。垃圾焚燒廠的另一個重要營收來源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國家以0.65元/kwh的價格收購(不高于280kwh/噸),補貼是一種臨時措施,不斷降低并逐漸退出只是時間問題。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蚌埠和高郵作為內陸城市,該地區的垃圾處理費雖然低于行業60-80元/噸的一般水平,但是在30元-50元/噸較為合理,然而上述企業報價顯然已經逾越行業的底限。
受訪的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后續可能還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毋庸置疑,垃圾處理行業價格戰已經打響。而作為低價中標的企業也未必成為最終的“贏家”,如果一旦項目運作出現不利,首先將影響后續企業的經營及發展,周邊的民眾也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而地方政府也必將為項目的“失利”背上難以卸下的包袱,行業內的企業也將深受此價格影響,在招投標過程中不免會遭到低價“暗示”。
郭云高指出,價格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一些掌握先機的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和經驗累積,提高了效率,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可以通過降價獲取競爭優勢,擴大市場份額,謀求規模效益。
客觀地說,降價競爭具有一定的積極性,一方面會迫使有能力的企業效仿,提高效率,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可以淘汰落后企業,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消費者也可以從降價中得到實惠。
如此陡降的中標價格,在2015年上半年,很多企業已有些看法,認為會對行業不利,然而,也有企業認為,當前行業確實存在較多可以節約成本的空間,可以在不降低環保標準的基礎上,減少支出,降低成本,降價讓利獲取市場競爭力。
此外,業內還有一種聲音認為,當前,在垃圾焚燒行業,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為了業績,從而低價拿到一些項目在資本市場上逐利,但是這種挑戰行業底限的價格戰未免引發業內擔憂。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也曾表示,在技術上拉不開距離的情況下,價格戰就成為必然。
徐海云還分析,企業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如果沒有適當的盈利甚至不盈利或者虧損去拿項目,這就是越過了底線。企業之所以敢越過底線,主要原因還是政府的行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
政府的行為缺乏有效法律約束,除了對違規行為的“寬容”外,還有多方面表現。比如親商主義,過度保護投資方利益為投資方投資失誤買單,照顧投資方提高生活垃圾處理補貼、空殼項目轉賣等等。
至今很多地方還熱衷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引進生活垃圾處理BOT投資運營方,當然這些企業往往與地方政府有良好的關系,在投資洽談時,協議的生活垃圾處理補貼較低,項目運行后再把生活垃圾補貼調整增加也不是個別案例。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行業內之所以低價中標現象屢次出現,是政府導向和認識偏差和脫責、企業在對市場越來越小的認識和過了這村沒這店的焦慮、各種熱錢對該行業的熱炒、市場上更多新入者的進入導致的激烈競爭等等綜合因素造成,這種情況后續可能還會發生,畢竟在業內已經樹立了一個隱形的心理標桿,盡管這個標桿的導向極為惡劣。
如何堅守行業底線
商業模式創新、技術進步,以及項目收益率、垃圾熱值、建設投資成本不同,雖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垃圾焚燒項目BOT的成本,但究竟多低為企業的底線?
為了提高企業自律避免惡性競爭共同謀求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引導PPP咨詢公司和地方政府合理確定招標方案,實現垃圾處理的多贏局面。E20環境平臺聯合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浙江旺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支持下開展了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合理性價格測算項目,并發布《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成本測算及分析報告》。
據該《報告》顯示,垃圾處理服務費與自有資金內部收益率、垃圾焚燒熱值、建設投資密切相關。在自有資金內部收益率為8%,垃圾焚燒熱值為6500 KJ/kg,建設投資為45000萬元的前提下,垃圾處理服務費單價應在65元/噸左右,若考慮到應收賬款周轉期的問題,垃圾處理服務費初始單價將上浮至68元/噸。
此外,當自有資金內部收益率上升1%時,垃圾處理服務費將增加15%,收益率下降1%時服務費下降14%;垃圾焚燒熱值增加500 KJ/kg時,垃圾處理服務費下降12%;建設投資增加5000萬元時,垃圾處理服務費增加20%。
業內人士認為,垃圾焚燒處理行業具有強烈的公共屬性,公眾所需要的是運營企業對環保承諾百分百的兌現。但是,不斷拉低垃圾處理費,以低價中標的方式為后期不規范的運營埋下伏筆,令整個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日漸顯現,最終會加深公眾對垃圾焚燒行業的誤解,使“鄰避運動”演變得更加激烈。
日益增長的垃圾產生量與現實的處理能力之間始終存在缺口。垃圾時時刻刻產生,若“處理”跑不贏“產生”的速度,就會“兵臨城下”;若處理質量低于科學標準和公眾預期,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健康損害,甚至傷了民心。
對此,徐海云表示,要將新國標執行到位,必須加強監管體系建設,落實監管制度、監管資金等;避免垃圾處理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對真正做好的生活垃圾焚燒企業要給予表揚和獎勵,對那些不達標的要依法處罰。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