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與土壤污染,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這兩個到底有什么聯系呢?要弄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污染物”的這個基本概念。
廣義的污染物是指直接或間接損害環境或人類健康的物質。污染物有自然界產生的,如火山爆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塵;也有人類活動產生的。環境科學主要研究和關注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
在英文的詞匯中,污染物分為兩類,pollutant 和 contaminant。Pollutant 是指:一些污染物本身就有害的,不希望出現在環境中的,如重金屬、氰化物等。另一個概念Contaminant是指:有一些污染物,它本身是無害的,或者有益處的,甚至是人類有益施加到環境里的,但是由于濃度超標或者處于不恰當的位置,對環境或者人類健康造成了危害,如化肥、農藥等。
區分了這兩個概念,我們再看看污染物是怎樣存在于環境中的。
當污染物進入環境后,會發生一系列的遷移和轉化過程,并通過這種遷移與轉化和其他環境要素以及物質發生物理、化學、或物理化學作用。
污染物遷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物理遷移、化學遷移和生物遷移。物理遷移就是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機械運動,如隨水流、氣流的運動和擴散等?;瘜W遷移是指污染物經過化學過程發生的遷移,包括溶解、氧化還原、水解、絡合等。生物遷移是指污染物通過有機體的吸收、新陳代謝、生育、死亡等生理過程實現的遷移。
從宏觀角度看,主要有環境介質攜帶污染物多進行的平流運動和污染物自身分子運動所導致的擴散遷移。平流運動包括:空氣和水流動攜帶污染物的運動,水中顆粒物的沉降、埋藏和再懸浮,生物運動導致污染物的遷移,水的滲濾所攜帶污染物的運動,空氣中顆粒物和氣相中污染物的干濕沉降,空氣中污染物從對流層向平流層的遷移,水體、土壤和生物體內污染物的揮發等過程。擴散遷移包括:環境介質內部的分子擴散、相內湍流或渦流擴散、非穩態擴散、在多孔介質中的擴散、環境介質間的擴散等類型。
土壤對于大氣污染的效果
首先考慮一下大家比較熟悉的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土壤在溫室氣體的排放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土壤可以作為氣體的源或者匯,加劇或緩解溫室效應,這取決于土壤的利用方式,如土壤里面的微生物會進行反硝化作用,會把+5價的氮轉化成溫室氣體的+1價氮等,這就是加劇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方式。
還有一種聯系,那就是通過空氣中的湍流交換作用,土壤顆??梢灾苯舆M入到大氣中,成為污染物來源之一。每年春季北京的沙塵暴,便來源于北邊的荒漠,影響力之強,甚至可以到達長三角地區。沙塵暴帶來的較粗的顆粒物的表面也常常可以作為污染物反應的場所,但是 PM2.5的主要組成成分來自于土壤的成分并不是很多。
從物質循環的角度來看問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是非常緩慢的,若是土壤污染物遷移到大氣中,至少需要風蝕、植物吸收、氣體污染物彌散作用等。
大氣對于土壤污染的效果
相對于土壤對于大氣污染的作用效果緩慢,那么大氣污染物遷移到土壤中是比較快速的,在工業污染中只需要一個煙囪,24小時之內都可以比較快速的排放污染物。
此外還有大家最熟悉的酸雨,工業化排放的二氧化硫導致雨水的pH大于5.6,酸雨會造成土壤酸化。大氣污染對土壤還有一些其他影響,比如公路兩邊的土壤鉛含量高等。
生物圈是一個循環運作的整體,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其他因素,因此不能把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分開來看,對于污染的治理要有一個整體的思想,從宏觀把握大局,從微觀改善單個因素來促進生物圈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