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2016年中國地球化學調查報告今天公布。本次全國地下水水質調查覆蓋440萬平方千米,數據顯示,約三成地下水可直接飲用,約三分之一適當處理后可飲用。
化學元素好比是地球的基因。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環境地質處處長林良俊介紹,地球化學調查就是摸清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的分布狀況。
此次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目前已完成平原地區19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發現無重金屬污染耕地12.72億畝,占已調查耕地面積的91.8%。
林良俊介紹,這個還是比較好的一個結果。我國耕地大部分還是質量比較好。同時,發現富硒耕地,對我們人體健康有益的,有5244萬畝。
在地下水水質方面,目前調查總面積達到440萬平方千米,其中,30.2%的地下水可直接飲用,34.7%的地下水適當處理后可飲用。對于這組數據,林良俊強調,不可飲用的不代表是受到了污染。其他的水也有一些原生的原因造成地下水不能飲用的情況。不是說刨除掉這兩個水之后其他都是污染的水。這個是地下水質量評價,還有一個相對應的概念叫地下水污染評價。質量,不管哪里來的東西,給你質量評價一下,是好是壞,是能喝還是不能喝,這是質量(評價)。
對于土壤、地下水水質等情況,農業、水利和環保等各部門也有相關調查統計。那么,地球化學調查有何區別?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學求研究員指出:“我們測試的指標是最多的,一般農業部門只測和農作物生長有關的氮磷鉀等等,環保部門測重金屬。我們一測就是76個化學元素,全測。他們比如說,哪個地方容易產生污染,去測試。我們所有測試是網格化采樣,誰也漏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