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組織的生態修復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西藏大廈B座林芝室舉行。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姜林院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李發生總工程師、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宋云總工程師、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邵春巖院長、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臧文超副主任、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魏麗總經理等資深專家出席,會議由環境商會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主持。
本次研討會深入討論了生態修復市場現狀,分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若干適合現階段污染場地修復的制度建設及環境管理方面的建議。
李發生總工提出,當前國內環境主管部門管理體系不健全,地方從業人員數量及專業能力均有待提高,需要引入及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精細化污染場地管理模式。宋云總工分析,美、日、歐、瑞典等國家有完善的環境立法,美國環保超級基金和美國棕色地塊的治理與再利用相結合,尤其是棕色地塊的治理調動了企業自發修復的積極性,至今已累計修復了1700多個污染場地。對于歷史遺留場地及現役場地,應有不同的針對性治理方案。國家政策及環保資金形成合力,才可能有效控制環境風險,需要創新商業模式及經營模式。姜林院長認為,污染場地的調查和修復是長期工程。要以預防及風險管控為主,既不能忽視環境污染風險,也不能過度修復。我國應重點研究備案制度下的污染場地修復管理,建立政府、業主、生態修復企業的全過程參與機制,明確污染場地調查方、修復企業、政府審批方、專家、業主企業等各參與方的責任及義務。建立污染場地修復的程序性標準規范的相關要求。美國棕地修復政策優點在于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并配套了經濟、稅收等優惠和鼓勵政策。注重生態修復與開發結合,平衡好修復與房地產開發等環節的利益再分配問題。邵春巖院長回顧了我國土壤修復的起源,預測未來國內生態修復市場將由經濟與公眾環保需求雙輪驅動,在商業模式方面提出了修復后的污染場地置換用地指標,污染場地修復與新土地開發配額的建議。臧文超副主任介紹了污染場地修復制度建設及激活市場機制的進展,相關部門將完善土壤有毒有害物質相關目錄及指標,排查全國污染場地情況建立污染場地檔案,進行分類優先管控。研究推動生態修復、城市規劃與開發、金融機構等相關利益方的合作及利益分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