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杰北京報道 “污染物排放總量等于污染物排放濃度乘以煙氣總量。”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張凡在由新華社全媒體“發現中國創造力”組委會主辦的“清新環境紀錄治霾踐行者”活動上介紹說。
近年來,在借鑒引進發達國家治理技術的基礎上,我國在除塵、脫硫脫硝,尤其是火電領域,煙氣治理效果已經優于發達國家。但是在監測方面,國內沒有成熟的PM2.5監測的標準方法和固定源的PM2.5的監測設備,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張凡分析說,污染物排放總量等于污染物排放濃度乘以煙氣總量,盡管國內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很嚴,排放濃度指標很低,但是我國有個較高的工業生產總值,煙氣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導致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較高。
“目前,中國環科院在研發煙氣量減排技術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如果煙氣量降下來,企業排的廢氣少了,同時污染物排放濃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就相應降低了。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也需要相關科研機構關注參與。”他說。
清新環境董事長張開元表示,公司在節能減排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先后自主研發出環保核心技術幾十項。其自主研發的超低排放技術——單塔一體化脫硫除塵深度凈化技術,至今已助力我國240余臺燃煤發電機組實現了煙塵的超低排放。
此外,在活動現場,張凡分析、介紹了灰霾產生的特點、目前我國的治理技術以及他們的治理方案。他表示,灰霾有累積效應,而發達國家的工業城市絕大部分是沿海城市,年降雨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灰霾不容易累積。我國沒有這樣的先決條件,絕大部分地區達不到這么大的降雨量,尤其是京津冀、東北地區,降雨量很小,灰霾容易累積。
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主任丁茂戰表示,目前國內環保數據的采集、分析、制定治理方案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可為環境治理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建議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制定相關政策,改革環境治理模式,購買環境服務,給第三方治理企業以預期。同時,第三方治理企業也要提高認識,提供環境大數據服務,為環境治理提供科學精準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