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何炳光在開幕式上表示,與傳統產業相比,環保產業是政策拉動型和法規標準倒逼型的產業,產業的市場規模受國家節能目標、環保目標所決定。“十三五”規劃綱要,以及已經出臺的“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環保產業發展呈現幾大特點:并購整合風起云涌,一批具有技術集成、工程建設、設備運營和投融資能力的綜合型環境集團正在形成;一批大型國企、央企涌入環保產業,加速產業格局形成;環境產業鏈條延伸拉長;污染三方治理、PPP模式、環境治理設施快速建設;市場需求倒逼環保產業技術革新,新型技術與環保產業深度結合,促進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
何炳光提出,目前環保產業發展遇到了一些問題: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經營違約等現象顯著增多,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些地方有保護現象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繼續延續“十二五”的發展思路:以推廣綠色產品來拉動綠色消費需求;以實施重點工程拉動環保投資的增長;強化約束和激勵機制,釋放市場需求。
工信部節能司司長高云虎表示,綠色發展對我國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節能環保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15年,節能環保的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服務等節能環保產業的產值約4萬億元,為全社會的綠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在工業綠色發展、綠色制造業發展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工業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實現綠色增長。
環境保護部科技司副巡視員胥樹凡提出,當前我國環保產業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戰略總方針的指導下,環境保護得到全社會的重視,環保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出來。但是環保產業市場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地方各級政府如何把國家環境保護的各項政策要求轉變成可操作、可實施、可考核的具體措施,引導和規范本地區環保產業發展。地方政府應對本地區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按照環境要素、環境質量管理目標,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創造環境服務的市場平臺,引導本地環保產業的發展;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投入產出,建立多種形式的環境服務價格形成機制、付費機制和調價機制;當好裁判,不干預企業和市場行為,做好環境市場的服務;建立政府激勵機制,鼓勵環保服務的優質化、高效化。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