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住建部印發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指南》),指導和規范“控源截污”措施涉及的城市市政各類排水口、排水管道及檢查井治理等工作。
對于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住建部等部門此前提出了“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技術路線,將“控源截污”作為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根本措施。
住建部指出,不少城市由于各類排水口、排水管道與檢查井的建設和維護不當,導致大量地下水等外來水會進入排水管道中,加之雨污混接和污水直排,削弱了“控源截污”的作用,成為制約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瓶頸。
同時,以上原因也造成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導致城市排水系統應有的排水和治污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埋設在地下水位以上的排水管道,因其缺陷還會導致污水外滲,這也是造成管道周邊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道路路面塌陷的原因之一。
對此,住建部組織編制了《指南》,主要包括總則;排水口調查與治理;排水管道及檢查井檢測與評估;排水管道及檢查井修復與治理;截污調蓄與就地處理;排水管道、檢查井及排水口維護管理等。
《指南》提出四項基本原則:控源為本,截污優先;科學診斷,重在修復;建管并重,強化維護;綜合施治,協同推進。
《指南》提出,以控制污染物進入水體為根本出發點,加大污水收集力度,最大限度地將污水輸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達標處理。合理制定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方案,優先將工作重點放在排水口治理,消除污水直排。
強化排水口、排水管道、檢查井的運行維護,鼓勵通過招投標擇優選擇專業單位實施檢測、修復和維護。積極推進排水管道進入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促使排水系統質量提升,加強與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因地制宜推進水系生態修復。
《指南》制定的治理目標為,消除旱天污水直排,削減雨天溢流。旱天,確保各類排水口無污水排放;雨天,有效降低排水口溢流;提升污水處理效益,減少污水外滲。排水管道敷設在地下水水位以下的地區,城市污水處理廠旱天進水化學需氧量(CODCr)濃度不低于260mg/L,或在現有水質濃度基礎上每年提高20%;排水管道敷設在地下水水位以上的地區,污水處理廠年均進水CODCr不應低于350mg/L;降低系統運行水位,恢復截流倍數。污水管道運行水位不高于設計充滿度,最大充滿度不超過0.9。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