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肇慶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暨肇慶金秋經貿洽談會”之高峰對話:“一帶一路”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新機遇。
主持人:
劉永政 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
對話嘉賓:
肖學智 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副主任
國東梅 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處長
王衍行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林文波 天津創業環保總經理
王 柯 杭州新世紀董事長
周 鵬 科達潔能副總裁
劉永政:今天的話題是“一帶一路”,從2013年國家提出構建陸上絲綢之路和21實際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舉措以來,又提出了關于“一帶一路”的愿景和行動指南,環境企業跟隨我們基礎設施和產能企業“一帶一路”也做了輸出,對外合作過程中,應該說有一些經驗,同時我們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我想今天下午利用這個環節跟大家分享。
首先請環境產業部的兩位,環境產業部在推動環保企業對外合作走出去的過程中,從我們部里、東盟區域的合作過程中,我們如何在走過程中推動企業、引領企業、支持企業?請肖學智主任。
肖學智:非常感謝環境商會邀請。我們這個中心成立1989年,當時叫國家環境保護局對外合作經濟領導小組,當時成立的時候,我們剛才走出去,我先想想成立的時候是引進來,如何走進來,主要代表國家環保局,對華援助項目的環境保護事務。經編辦正式批準,又家了環境保護部??技術中心,我們最初是一個開發銀行,以及對華援助資金的常規環境保護,逐漸演變成以技術和合作為主。還有加掛了國際公約的這關,資金量并不小,我們像持續性有機污染物公約,汞的公約,過去20多年,我們累計得到國際援助資金20億贈款,我剛得到我同事從前方談判的信息,我們有6個計劃,得到批準5個億美元贈款,國際公約的資金支持力度比較可觀。
我們也通過20多年的合作,我們機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基金的執行機構有18家,絕大多數向世界銀行、聯合國環境署、亞洲開發銀行這些以外,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也就是說3各機構是直直營機構,3個里面巴西、南非、中國,中國就我們一家,可以按照全球環境基金的要求執行。還有一個綠色氣候基金,號稱一年又100億美元幫助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我知道中國有3家申請,我們目前已經通過的認證,很快可能獲得資格。
前面做鋪墊,包括做國際機構里面,認證我們這個機構執行能力的時候,主要看安全保障政策,環境保護、移民安置、性別平衡,咱們前一桌有一個女士,咱們現在也是一個。有國家國際項目,我們走出去怎么辦?兩方面,直接投資性的基礎設施的,還有商品貨鋪賣出去,現在有貿易便利化,主流還是貿易全球化、便利化,從貿易便利化提出的時候,同時也提出綠色貿易壁壘,都是以綠色保護為障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締約方不得跟非締約方進行貿易,而且要求雙方比較設立進出口貿易管控。這塊恰恰是不讓你自由貿易,有綠色貿易門檻,綠色環保產品走出去就必須符合人家的門檻,有些物質有限制,不允許買賣的,有珍惜物種。這是貿易產品上符合標準,咱們走“一帶一路”,投資性分兩類:政府性、企業投資建廠的,我們接觸過更多的政府間原則投資,對華投資環保已經是大概念,不光是末端治理,建一個污水治理廠,垃圾填埋廠是不是環保項目?是,但也是很嚴重的污染項目。早期做的時候都作為環保項目做,但是后面治理的時候是作為污染項目,包括造林變成毀林,所以這個項目從環保要求中,它不管是是否是環保項目,都是從環境評價角度嚴格管理。
所以我們早期開展的時候,都是幫助中國制定政策法規體系。中國的體系建設以后,自身投資項目,中國的環評程序遵守了,中國環評法領先,為什么要做環評?因為管理體系不一樣,做完以后將來投資項目環境不符合要求,受到環境的反對就沒有辦法啟動。實際上很多金融機構的投資都是管理機制逼出來的,所以都有自己的專業團隊,對政策做一些對話。
中國對外的投資,以往的說法是不附加任何條件,講起來好,以前都是說干預別國內政,但是不符合國家條件,另外一個角度講,拿到錢以后投的領域不合適,尤其是領導人一換馬上成為外交事件,將來不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符合要求,就會造成我們未來潛在的投資風險,所以這一塊從政府的角度,“一帶一路”、雙邊都要加強區域的合作方向的政策對話,甚至說國家要拿出一定資金,開展區域的能力建設,建立政策接口,這是關鍵工作。
里面最好是還是從國際上多邊最好,雙邊到現在有的國家像美國還有問題,但是多邊是相對穩定,我們也感覺到一些國家國家領導換得比較頻繁,今天比較友好,明天可能又變了,雙邊的國家政策變動可能比較大。
咱們亞頭行也是比較好。
我們通過統一 對話提供一個好政策,投資還是遵守所在國的法律,所謂綠色是相對的,前面咱們趙會長是說綠一點點,實際上很多國內企業最低的環境法規都沒有實現,守法是最低限度的綠,但是還有要超前的眼光,尤其你再認為要做到引領的,現在一個是跟進,如果想引領就要有超前的眼光,看國際大趨勢?,F在已經形成國際公約的,也是國際法,國際法里面現在按照共同的原則,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投到最低的底線,如果你能按照發達國家做,就可以超前。你要預見政策,現在有比較熱的環境,可能還沒有形成國際公約、法律,從這個角度講,公司投資并不違法,但是隨著這個公約的演變,也許過一些年就從綠色變成黑色。
我國際上交往的感受,總體上歐盟一些環境的環境年比較超前,美國相對務實一點,如果你趕得上歐盟,有的行業是可以,我們國家有些企業環保要求上比美國超前。家用電器中,空調,全世界80%的家用空調都是中國產的,它們已經是全世界的第一大,一半差不多是出口,出口產品不符合人家所在國的法律標準怎么實現?
現在的氣候變化,我們10月份在非洲的形成一個新的案,美國的領導親自去,淘汰不合法的空調,我們國內的一些家電領域已經,比如原來一些冰箱領域已經超前,美國恰恰有些方面還是比較先進??茨氵@個行業處于什么地位,處于引領定位要超前,國外很多環境標準不是政府推動,都是環保先進的大企業推動,它達到一定門檻以后,就設定標準。咱們國家很多環保還是政府部門推動的。
我先簡單說這么大。
劉永政:肖學智主任說了三點,提出利用好走出去多邊品牌,實際上我們商會可以加強進中心的對接,通過這些品牌都聯系,支持我們環境企業走出去;對環保企業提希望,希望在走出去過程中應該有品質有保障,應該作引領性的環保服務企業,使我們更加長久的發展。請國處長。
國東梅:希望真的有更多的女性,首先介紹我們中心:1.剛才大家的名字是中國東盟環境保護中心,還有一個是中國上海環境保護中心,是財政補助色,是正兒八經的政府機構,香港上市的很多也帶中字頭,但是我們是事業單位,我們在2013年兩個中心都啟動掛牌,2013年開始提絲綢之路帶。我們從參與“一帶一路”、國家整體規劃制定、到現在環保的事業單位發揮重要作用。2.現在作為“一帶一路”的國家規劃,將環保作為8大領域之一進行推動,大家看到的是愿景和行動計劃,也提出了綠色絲綢之路,今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四個絲綢之路,第一個綠色絲綢之路,而且要聚焦4個絲綢之路的建設,一方面是幫助國家提供決策支持,二是落實國家的有關部署,在綠色絲綢之路有幾點考慮,也是體現到環保部門的工有關工作:1.構建合作交流平臺,這個平臺剛才有多邊,有區域、雙邊平臺,應當說我們這些平臺政府之前在官方對話,大家知道、看到的,我們跟廣西合作的中國東盟環境部長會,沒有一次。2)歐亞經濟論壇。3)趙董事長支持中阿的環保合作論壇,是主要企業主持,在政府缺乏一定資金的情況下,做得效果非常好,我們在全國各地建立合作伙伴,比如宜興(諧音)產業基地,廣西、哈爾濱也在加強合作,希望借助政府的平臺宣傳各個地方。但是我們覺得現在不夠,希望根據企業的需求,你們挖掘政府這個平臺到底可以給你提供什么服務,我們一定是給企業受益,不然政府花很多錢沒有受益。
我們中俄之間有生態理事會,我們有企業對接,有國有企業一大批,包括我們文一波董事長、趙笠鈞董事長,東西我們中俄生態理事會成員。這就是合作交流平臺,希望跟大家加強交流合作,希望這些平臺組織活動,給地方帶來受益。
3.走出去的企業走向防范風險,國家很明確,如果因為個別的企業影響國家的信譽,要實施黑名單制度,包括環保包門和“一帶一路”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要積極出臺相關的管理規定,因為環保企業靠政策驅動,如果嚴管我們的企業、環保市就會受益。我們在這方面也在積極推動大型的走出去企業,在發起一些倡議,這個月就開一些會,讓他們自我提高環境績效水平。
4.我們在剛才講的提供服務支撐,比如我們已經在部長宣布對外開放“一帶一路”環保大數據的服務平臺,我們希望跟地區合作,我們掌握法規標準以及市場準入標準,把“一帶一路”65個國家,當然有人說更多,但是最新的精神是要擴大,我們的戰略要清晰,要抓住重點。這個方面也是能夠跟大家溝通、交流,看看大家的需求。
5.我們實際上個人也有一點認識,大家剛才講染綠,還是真正變綠,環保產業怎么定位?從國家貿易的角度講,環保貿易和綠色金融沒有達成一定的認識,所有的行業都可以叫環保行業,我的認識。大家一定可以引領標準,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可能10年以后都會發生變化,所以我覺得要打開思路,從供水、排水、節能到減排各個方面要拓展一些,我們國內的概念更多可能是至少環保部門還是末端的,還是相對來說是污染的,管企業,到歐洲國家已經開始到產品,甚至各種產品有不利于健康的物質,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這個方面,我覺得走出去的時候,要做好國家和城市工作,在東盟框架下提出城市伙伴關系,通過城市伙伴關系更快地落地。當然很多企業自己已經走出去,怎么樣結合官方的平臺更順利、容易打開市場?我覺得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推。
6.我們想如何了解好需求?我們作為這樣的政府的事業單位,我們把所有的國家信息,一個一個國家做好給大家,大家可能不一定滿足需求,經過大家不斷溝通,能夠達到需求,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當然希望這樣的工作,甚至環保的信息化帶出去,包括智慧環保,到綠色城市建設,把它擴張出去,是全方位的走出去。
我們的想法一定要務實,一定要項目落地,通過項目把我們的標準帶出去,通過項目把我們的合作關系建立起來,比如我們當前的俄羅斯是我們的重要合作伙伴,10年以前跟他們談判松花江的污染事項,我們將來中俄是不是可以申請金磚銀行的投資項目,在官方平臺上已經開始提,我們下一步也會通過各種平臺推動。比如很多國家能不能在那里投資產業園區,我們也提出來,我們也逐步跟企業,比如趙總也多次開會討論,我覺得有潛力,但是我們急功近利,為什么要走出去?不走出去失去機會,走出去有風險,到底走還是不走?
2001年我在美國看到美國商務部門和環保部門說走出去,因為美國的市場已經飽和了,我們的環保產業雖然有些方面舒服,但是有些已經很不舒服,很快會飽和,怎么辦?是不是提前布局?這都是有戰略眼光的老總部署,我想國家也是這么想,但是實際上國家往往比企業還是慢一步,企業嗅覺更靈敏,企業把國家的戰略引領好,作為政府部門或者是 事業單位想不到你們的需求,我們也歡迎利用好、發揮好我們中心,我們也愿意給大家提供全面的服務。謝謝!。
劉永政:國家國處長從合作中心的角度把職能跟我們大家做宣講,他們這個相中心和環保企業實際上可以通過官方的領導下構建合作交流平臺,以及政策驅動把控風險,尤其是提供服務支撐,這方面能夠為我們環保企業對外合作提供一些基礎支持,另外國處長也特別提出愿意給企業和官方平臺結合起來,可以讓我們更有把握地走出去。
下面請三位企業老總,首先都是大企業,應該說我們在座的各位都非常了解,主要想聽聽三位老總對企業走出去,從戰略上怎么考慮?認為有什么風險或者機遇,怎么把握風險和機遇。
林文波:非常感謝商會和肇慶市政府給這么一個平臺和大家交流。剛才肖學智主任和國處長把“一帶一路”一些國家政策,包括走出去的方向,我覺得方向更加明確。“一帶一路”是我們國家提倡了,也是習近平在會議上提到,目前來講,“一帶一路”包括從中西部開始,到東部的區域,在國內戰2/3,下一步到國際上,國部長也講了。
我們國家這個方面,過去我們也是產能過剩,包括2008年以后10萬億,一個是國內能不能解決消費,國際上怎么把技術和資金帶動起來,和國內國際共贏?再一個就是把我們國際這些經濟拉動起來?我感到非常有好處,意義非常清楚。
再一個,對于環保來講,怎么樣進入“一帶一路”?我感到很困惑,因為大家在座的很多老朋友,現在有很多新朋友,大家比較熟悉我們公司,也是一個上市公司。主要做稅務、能源付費、投融資,在國內做很多項目,如果建水廠,我們在想怎么建?怎么走出去?我們就想走出去,怎么走出去?我們也咨詢了商務部?要有在外工作的人員在外的訂單,還有協議,有些企業變通一些可以做到,但是不能讓公司持續發展下去?剛才肖學智主任、國部長也講到制度化,有些政策可以支持企業能夠比較規范的到外開展業務,做一些工作,我想更便利,對于基礎設施,包括環保方面工作可得更順暢一些。我想這方面可能需要制度和政策支持。
2.對于“一帶一路”、環保企業,因為國內環保企業,包括一些廠家和設備企業大概3000萬左右,如何在“一帶一路”做工作?很多方面一些案例,走出去一些好案例和不好的案例,應當給這些企業一個經驗、教訓,這樣使得到“一帶一路”這些國家更能夠發揮作用,和包括今后這方面使得企業獲得盈利,不適于虧損很慘。
前一段也公布,我們有些企業在柬埔寨,信息很高出去了,但那兒以后,能源不行,沒有電,或者是電斷續停,交通不行,還有資金不到位,這個企業不能再經營,所以這些失敗的教訓比較多,雖然他們當地也有很多政策,實際上失敗的一些教訓,主要的就是風險控制,風險控制怎么樣能夠給企業講明白,讓他往外走出去更有自信、信心,我想這方面要進一步往前做。
3.對走出去,首先一個是企業自身要做強,自身要有信心,這個企業準備好了沒有,到外面做“一帶一路”,我想有些政策,我們現在有些政策應當對環保企業更具體一些,使企業對外的一些投資,包括技術、資本綜合起來,使得企業能夠持續發展。如果企業最后倒閉了,意義就不了,所以希望國家政策具體一些。
劉永政:請王董事長。
王柯:謝謝商會、謝謝主持人,我們很早就在嘗試走出去,2012在印度的第一座垃圾廠就是我們的設備,這么多年走出去以后,有很多的坎坷。
首先,走出去,外面的需求很大,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好多國家都有這種政策、法規,比如2014年泰國有提出在他的各個省都要建立垃圾處理設施,鼓勵垃圾焚燒,印尼的出臺在印度尼西亞要建立垃圾焚燒設施,我們都聽到、看見。外面的市場很大,需求很高。印度現在對市場的需求很大,我們接接受的5、6項目有3000-4000噸需求,但是現在的要求跟2014年不一樣,跟我們改革開放不一樣,通過這些年走出去的實踐,感覺到標準問題,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標準,很多是沒有標準,但是有一些有標準,比如在印度有自己的鍋爐標準,是堅決不能執行的,那個根本就看不明白,跟人家談判的就用美國的阿阿斯每(諧音)走出去可能會涉及到很大、很敏感的問題。
2.在裝備走出去的過程中,其實對方國家的維修、維護能力,以及運營過程中操作積累的過程,都非常薄弱。寫了一個很好的培訓手冊,還不如派兩個人手把手教他們操作。但是走出去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需要國家、政府甚至保險銀行機構提供支撐、支持,比如匯率風險,都是一個最敏感的話題,誰也回避不了,雖然的過程中可以鎖定匯率,談得最好是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大部分都是按照美元、歐元支付,匯率風險客觀存在,需要政府在政策支持。
3.誰也回避不了是民族、宗教風險,成本不低,需要政府提供支撐、支持。
劉永政:有請周。
周鵬:我們在戰略上要非常堅定,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一帶一路”的國家根據我們產業的特點,分為幾個區域:南亞,這個產業相對成熟的地方,我們認為從單體的裝備支出便為輸出技術和服務,印度市場今年單一的市場可能就要超過5千萬美金,對于新興的市場,就是把中國先進的、過能的產能,利用中國的技術和優勢到非洲建設投資工廠。再比如一些歐洲成熟市場,我們要跟歐洲的丁祭公司競爭,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樣板,我們在國際化過程中應該針對不同的樣本。
2.對于企業內部要善于整合國內國外的資源,形成具備整體方案的提供者,而不是單一的,如果是單一就面臨需要不足。
3.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政府和專業機構的支持,比如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國家盡管有絲路基金,但是到企業層面的時候往往不可操作,因為一個項目往往就是幾十億、幾百億項目,操作起來不容易。比如我們要進行海外并購的時候,都缺少金融的支撐,所以我們需要這些專業的、國家政策支持。
劉永政:我們三位老總談自己的觀點,海外市場很大,走出去要自己做好準備,把風險應對好,尤其談到我們要分區分類,有針對性,主動把握外面的市場。最后提到希望在對外合作過程中,能夠有政策的引領、政府支持,能夠獲得一些中介機構的支持,還有提到非常重要的觀點,希望能夠有的機構把我們這些企業在對外合作當中的最佳實踐,無論是成功、失敗等做成案例集中,供大家分享交流。
請王衍行教授。
王衍行:為什么叫重陽?現在幫助理財接近4個億,研究這個10年,前段時間G20的會議,是人民大學金融研究院的院長提出,最后實施,我們有聯合國的秘書長、某個國家的總統、總理,但是我當過銀行行長、副行長,從事銀行工作30多年,分享一下。
1.我感覺“一帶一路”不是一般的戰略,在我黨歷史上要超越四渡赤水,現在是非常時期,不是一般非常,我們是第二大產出國,是第一大國家貿易,國際配置的資源3%左右,怎么轉移產能走向低級的,你要從高度看。所以我感覺到這個是挽救我們中國財富的關鍵一步,而且中國非常強大,中韓三方質控論壇,他們非常怕的,為什么?韓國日本害怕了,太大了,我們現在是獅子了。
2.綠色,我研究這么多,我感覺到挽救中華民族這一張牌,污染怎么發展無論怎么樣走描述不了?我調研了除西藏以外,市委書記跟我講沒有辦法。怎么做?簡單:1)我對企業的理解,第一類是賣技術、知識、不要錢,在美國的國土上沒動用一個零件就是知識產權,在中國已經存在了,這類公司不要錢,銀行給20%,我們的匯率貸款給財務人員辦了好多事,因為我們資產荒,這類企業基本沒有。2)盈虧難以掌握,贏了是天給的,輸了怨天尤人。3)負債累累的企業很多,我們現在面臨資產荒、不良率居高不下,作為企業認為難的時候,我們這個時候要防備。第一類企業很難找,第二類企業我們要觀察,看他是什么進地獄,因為錢是股東。第三類腦袋進水的企業,幾百億血本無歸,企業的董事長、高層、技術人員沒有了,金融企業要準備一根針。我這么多年管不良率,我一直觀察什么時候他們會跑。
“一帶一路”現在的政策因素過多了,而且投的項目跟原來的驢唇不對馬嘴,原來的高管只為上,不為實,將來收的虛擬的?,F在我們投資成功的案例和失敗的案例都沒有,那么你是形而上學,因為你失敗了,你不承認就是不誠實,不要跟他談任何問題。我在世界首購歷史上,我沒見過,好多人已經負債累累,為什么不處理它?它是海外的法律博士,談判和簽約是兩回事,簽的時候根本不看合同,美國的所謂專家還回去講,有什么好講的。
賴澤華書記上“我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是這種“一帶一路”有人才和法規”環保部,我感覺到有難處,清華大學最有威望的校長干了一些事,也義不反顧,得罪了所有的人。哈工大幾為院士沒當上,現在我們最缺的人是技術。所以在座的各位要:1.要把握人才。2.底線要為環保使者吶喊,提倡我們做環保健康人士,北京現在霧霾嚴重可以打樣嗎?
在座的各位企業家,真正在干具體的,而不是論證空洞的概念,概念不用論證,而且機會非常多,我就代表銀行業,好的企業我們都找你,什么貼補、那個債券都是小的,錢也不差錢。我提議要青山綠水,不要金山銀山,而且我們非常著急找項目。
劉永政:教授從戰略實施給我們做解讀,回頭大家可以聽錄音。如果大家問題,可以互動一下。
提問: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嘉賓在“一帶一路”、環保企業的分享,我是來自北京的,我有一個問題,最后環保企業走出去的遠景特別強烈,王總作為國際公司,我們中國的環保企業想走出去,環保和我們產能過剩,我們想把產能轉變過去,但是環保尤其難,環保有兩種:銷售產品,我們的把我們的水泵銷售到國外,包括歐洲、美國、亞非拉國家,但是環保是服務行業,我們國家一直對外走出去,服務行業不是很容易走出去,肖學智主任,今天大部分來的環保企業家,環保行業在我們國家應該算是小個,百億資產的企業已經是很大,我們國家走出去的企業像亞非拉的,我們跟俄羅斯合作。我說在這種走出去以后,國家的政策包括企業做什么準備?環保企業才能走出去。
肖學智:我覺得前面也提到了,人大的教授也提了,投資當然還要盈利金融債券,盈利可能面臨的風險很多,我僅從環保方面風險,環保上來講,其實政府當初做了一個,一個從政策制定上,用一個統一對接借口,政策上,還有一個相當于制定規則以后是保駕護航的作用,從你的公司,在國內來講我不認為中國環保產業是過剩,恰恰我認為是低端水平的過剩,恰恰是需求最大、市場最大,但是我們的環保需求比較低,所以你是低水平的。
你要往發達國家走,如果你在國內都不是領先的,你別走,你滿足不了人家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可以走,包括日本的汽車要中國不回收?到美國就回收,因為標準比較低,你去發展比較低的國家,可能走得出去,所以從政府的角度說,從私人公司性的,守法是底線,守法就是一個合格的企業,不能說你不行,但你想超前,將來不被罵,政府可以幫的就是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包括制定、執行、監督是創造市場的,市場的需求可以推動科技進步,科技進步隨著基礎的進步促進法規提出更高要求,是這樣的循環。
提問:我是來自動物中心的技術交流部,我們主要是通過能力建設開展平臺幫助企業走出去,我想問王總、周總:1.走出去過程中我們作為歸納為四種模式:賣產品、做國有企業配套、搞收購、建項目,我想知道兩位老總為什么從一開始的時候就直接走相對比較難,像首購,在海外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實際上就是前期有很多收購經驗,那你們為什么一開始就做海外垃圾焚燒廠的項目?我想了解企業的心聲。
2.走出去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問題,比如你的知識產權、國內技術,可能在國際上運用的時候會受到一些知識產權保護法的一些規定,你的國內知識產權無法海外用,你的國內項目認證可能國外沒有認可,特別是像印尼采用的是美國的標準,像外匯的、合同的問題,你們是做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還是我邊做邊解決問題,最終有一系列的經驗,讓日后的項目做起來更加順暢?
王柯:從銷售來說主要是利用,我們這個集團在另外的銷售渠道,碰到這種需求,就走出去。產品在海外建立以后,影響力越來越大,從知識產權方面說,我們的做法是這樣,公司的一些核心產品取得專利的同時也申請一些國家的專利,我們的海外專業不是歐美的,是東南亞的一些。
其他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也不是很明白,剛剛的例子,印度的鍋爐標準,根本就看不懂,很難理解,所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慢慢走過來,現在有一點體會。
劉永政:各位感謝嘉賓和我們交流。
注:文章來源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暨肇慶金秋經貿洽談會速記稿,未經本人審核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