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執法檢查報告,通報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他表示,這次執法檢查,對準了生活垃圾分類、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危險廢物監管和進口固體廢物管理等黨中央高度關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
張德江委員長所說的“固廢法”執法檢查于今年5月啟動。媒體披露,執法檢查組分為5個小組,由張德江委員長和四位副委員長帶隊,成員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相關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共48人組成,分別赴陜西、湖南、山西、天津、浙江、廣西等10個省(區、市),深入到33個地市(區),實地查看了112個單位和項目,媒體稱之為“全國人大最高規格的執法檢查”。
“最高規格”的背后,代表了全國人大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從另一個角度也顯示著相關問題的嚴峻性。一方面,是固體廢物產生量大、積存量多,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每年產生畜禽養殖廢棄物近40億噸、主要農作物秸稈約10億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約33億噸,工業危險廢物約4000萬噸,醫療廢物約135萬噸,建筑垃圾約18億噸,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約2億噸;另一方面,固體廢物的處理和監管也暴露了很多問題,集中表現在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平均負荷率不到60%,每年有超過一半危險廢物由產生單位自行處置,大部分游離于監管之外,生活垃圾分類雖然探索了多年,但至今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一些居民區垃圾分類設施形同虛設,不少地區城鄉接合部的“垃圾圍城”現象比較突出。
為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早在1995年,中國就出臺了“固廢法”,此后經過多次修訂,一套完整的防治和監管體系已經建立。但正像張德江委員長在本次執法檢查中所指出的,“人大的執法檢查就是檢查法律及其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而執法中檢查組實證調查和走訪座談的結果表明,“固廢法”的執行情況并不樂觀。
探究其中的緣由,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并進而導致生活垃圾分類倡導多年卻始終進展緩慢,無疑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固廢法”明確的污染者依法負責的原則未能落實到位。法律規定,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進口者、使用者對其產生的固體廢物依法承擔污染防治責任。但從執法檢查的情況來看,不僅污染者付費的機制尚不健全,更有部分企業為謀求非法利益逃避環境監管,非法轉移、傾倒和處置固體廢物,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安全。
如何直面這些觸目驚心的問題,讓“固廢法”進一步落實,在近日的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代表已經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見。概括而言,鑒于固體廢物處理涉及資源利用、循環可再生和處置,有其自身的特點,懲罰和激勵并舉當為最有效的措施。
對居民來說,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引導之后,外在的強制是必要的,同時通過一定激勵措施誘導人們逐步改變行為模式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企業而言,誰污染誰付費誰負責的原則必須建立,但為鼓勵企業走綠色環保的路子,政府也有必要制訂針對性的扶持和優惠政策。
自然,在完善固體廢物依法處置的過程中,政府的責任也不能忽視。誠如吉炳軒副委員長所說,“省長、市長、縣長要研究垃圾問題、廁所問題,不把這些問題弄清楚、看明白,就很難說能把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好、管理好。”各方都來重視固體廢物污染問題,各自承擔好應盡的責任,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循環利用就會逐步進入法治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