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將“研究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激發產業增長潛力”作為一項重要落實措施。該項工作由發改委環資司總體負責,成立節能服務業、環保服務業兩個專題研究小組,節能服務業專題研究小組由國家節能中心負責,環保服務業專題研究小組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負責。
為進一步研究提出加快節能環保服務業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激發產業增長潛力,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于8月25日,組織業內專家進行專題座談,研討當前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以及政策需求。
會議由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柏仇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李發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陳健鵬,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呂軍,環境規劃院環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等資深專家出席。
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首先指出環保企業共性問題,目前環保行業收益率逐漸降低,融資成本高,民營企業銀行評級低,享受不到優惠,融資渠道也少。市場不規范競爭,惡性低價中標現象屢屢發生。其他行業爭先進入,造成產業資本過剩。行業調價機制不完善。政府靠財政補貼不可持續,脫硫脫硝電價政策可能取消或降低。他表示,應該以問題為導向,針對行業問題提出新政策、新模式、新嘗試。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柏仇勇認為,政策的制定應站在鼓勵支持角度,不能給政府增負。需要整合資源,將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政策整合,避免重復。使優惠政策真正落地。目前市政領域相對飽和,而工業市場尚未打開,需要開放市場、培育市場、規范市場。鼓勵創新、加大研發政策,出臺國產設備扶持政策。
環境規劃院環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指出,目前各部委出臺的政策種類很多,但能夠落地發揮失效的偏少。他建議在金融政策方面創新,增強民營資本市場活力。建立財政部清潔水基金、環境保護基金,由政府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降低資金整體使用成本。此外,他強調制定文件一定要抓落實,促進政策落地。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李發生指出,土壤修復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行業競爭激烈,有的項目甚至會有70-80家企業參與投標,但真正有實力、有品質、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較少。而且國內修復企業的人才流動性過高。企業發展要考慮提高技術競爭力,降低能耗、修復效率,逐漸提高人員待遇。政策應扶持小而精的、技術能力高的企業。對于修復行業來說,需要的修復設備、裝備種類繁多,因此裝備租賃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呂軍認為,推進行業發展根源還是稅收、補助等經濟政策。但目前營改增以后,創新型高新技術環保企業的稅收反而增加,不利于技術創新。行業整體面臨著前期投入大、投資收益低的問題。同時,行業發展缺少環保人才。稅收是核心,人才是保障。環保行業可引入融資租賃這類創新模式,以租代售,降低企業成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陳健鵬認為,環保服務業發展應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環境監管體系改革,推進環境守法,形成有效環境需求,是前提和內生動力。工業治理領域的減排潛力很大來自于環境監管有效的提高,全面達標排放轉化的市場。環保執法趨嚴,環保服務業市場需求才能激發,技術、模式自然會出現。要堅持污染者付費原則,排污企業應承擔經濟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指出,首先需要對現有節能環保政策,以及配套措施的優點和不足進行梳理,還缺哪類政策,這樣才能知道方向和著力點。在清楚判斷的基礎上,修正現有政策,取消不利政策,解決新舊政策的沖突。規范標準化應作為重點,標準由誰來承擔,要建立責任、實施方法,明確國家、地方、行業協會、企業的責任。
各位專家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針對促進環保服務業發展談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會后,環境商會將征集到的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以及政策需求、專家觀點,進行分類匯總,形成調研報告提交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