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多位環保企業家表示,目前,環保行業普遍存在資金、價格、期限等不匹配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文 | 上海證券報記者 李苑
在7月14日舉行的“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多位環保企業家表示,目前,環保行業普遍存在資金、價格、期限等不匹配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政府對環保前所未有的重視無疑給整個行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不過,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神霧環保、盛運環保、凱迪生態等多起債務違約事件相繼爆發。盡管所涉資產并非貼標綠色金融產品,但作為國內知名的環保上市公司或大型環保企業,其債務違約事件還是給行業帶來不小的沖擊。
清新環境總裁張根華表示,從環保企業自身角度來說,主要是出現了資金錯配和期限錯配的問題,比如把短期的借貸拿來做長期的投資。還有就是整個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回款慢。
金州集團董事長蔣超表示,公司曾經做過測算,如果要完成國家既定規劃目標,預計2030年平均每年在水處理方面投資大概需要25000億元,而這單純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目前,社會資本參與的PPP模式,也產生了期限不匹配、金融價格不匹配、金融和產業不匹配等問題。
對此,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主任馬駿在當日的論壇上也表示,總體來講環保綠色產業還處于一個健康發展的態勢,但環保行業也面臨著一些金融風險,比如說資產負債率正在走高。一些企業債務違約的原因短期看跟政策調整有關,但也跟自身風險防控措施不到位相關。
馬駿表示,第一,環保企業要關注尤其是要預判各種政策的變化,包括地方政府融資政策的變化,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尤其是債務風險管理。第二,企業要重點研究跟進綠色金融發展態勢,包括利用綠色債券、綠色資產債券化、綠色基金等多元化的方式來擴大融資,尤其是要更多地利用股權融資渠道。第三,環保上市企業要做好信息披露。
按照此前出臺的《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我國將分步驟建立強制性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的制度,到2020年所有上市公司將強制披露環境信息。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