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以“致敬改革·激活環境市場力量”為主題的“2018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在廣東肇慶召開,旨在倡導環境企業積極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借助市場力量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今年環保行業遭遇融資“寒冬期”,許多民營環保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資金困境,環境商會聯合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通過調研行業共性問題,建議采取緊急措施幫助綠色環保企業渡過難關,以期解決企業發展難題,推動環保行業健康發展。
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表示,環境產業的發展不應僅僅依賴政策的推動,而是要用創新和工匠精神提升環境產業的價值。“環境產業之所以面臨當下的挑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的發展偏離了環境產業的價值本質,基于政策驅動下的瘋長而不是基于環境產業價值的成長,沒有充分發揮專業力量來解決或提供更有效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由于片面強調資本方面的優勢,導致了PPP模式下出現了投資產能問題。”他說
前幾年,PPP項目成了環境產業的一個風口,各類企業競相參與。但從去年以來,PPP赫然出現了轉向,財政部對不規范項目清退出庫,有些省份開始叫停PPP項目,許多環保PPP中標“大戶”陷入財務困境,進行中的項目呈現出難以為繼的態勢。
環保領域的PPP究竟往何處去,如何回歸環境服務的本質?趙笠鈞表示,今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充分的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完善環境資源價格機制、采取多種方式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以及創新的專業力量來共同解決環境問題。
桑德集團文一波也表示,政府應該對PPP項目嚴格把關,也要有相應的金融產品去支持,因為PPP項目是幾十年的,融資問題必須解決。
此前,環境商會也一直呼吁在制定和執行環境政策的時候,應該更多的采取市場化的手段,逐步的完善價格、財稅、投入、金融等經濟環境的政策,借助市場力量有效的治理環境污染。同時要放眼整個生態環境事業當中去尋找機會,從過去的“末斷治理”向綠色制造、綠色消費、清潔生產和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方向移動。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馬中還表示,要讓環保產業煥發生機,強監管就必須落實到位。
雖然目前環境產業陷入多重困境。對企業來說,是“危”也是“機”。
聯合國環境署駐華首席代表涂瑞和就表示,中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持續增加,2017年已經到了13500億元的規模。其中環境服務業的營業收入超過了55%的比例。498家上市環保企業和新三板的企業年收入達到了7623億元這規模。近年中國環保產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引進消化和再創新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產業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但他還表示:“我們看到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從企業規模看目前中國環保企業依然是以小型、微型企業為主。2017年統計大概7100家環保企業納入統計的小型微型企業大概占了70%。二是企業數量規模和相應的產值在中國國內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大體上東部企業數量占了50%,營業收入占了60%。三是知名企業和品牌少即使是大型環保企業國際化程度也比較低,缺乏對國際市場和國外市場的了解和專門的隊伍。”
展望未來,中國環保產業仍將維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有業內機構預測,大概到2020年環保產業的規模將達到1.5萬到2.2萬億元之間,增長率大概是在13%到20%這樣的增勢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