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9年3月1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北京召開。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作《重啟環境治理市場化改革》主題發言。
縱觀2000年以后環保產業的市場化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幾次重大轉變。第一個階段是2002年市政公用事業開展市場化改革,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的運營,以BOT、TOT模式為主導改進了投資運營體制,建立了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回報機制,提高了環境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進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獨立建設運營,實現了收運系統和處置系統的分割,區分了經營性和非經營性資產范圍。
第二個階段,以大氣治理領域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代表。2005年發改委開展了脫硫試點工作,拉開了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序幕;2013年環保部和發改委實行脫硝電價政策,隨后提高了脫硝電價標準,新增除塵電價補貼,推動了火電系統的規?;脑爝M程;2016年實行超低排放改造補貼,完善了電力環保價格體系,火電行業全面進入市場化軌道,實現了污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的改革。
第三個階段,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國務院辦公廳于2014年印發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國辦發[2014]69號),工業領域加快推行第三方治理,專業化治理提高了污染防治效率,對于遏制環境污染惡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門的政策落實和試點推廣,園區、工業、危廢、環境監測、環境服務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效。尤其是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行業,由于環境技術專業性門檻較高,產業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服務對象不同,第三方治理出現了企業對企業(B-to-B),企業對政府(B-to-G),企業對園區(B-to-Z)的多種方式。
國家發改委及財政部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加速了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的應用。PPP模式也從以前的BOT、TOT,演變拓展到BOO、ROT、DBO、BOOT、O&M等各種形式,現已廣泛應用于區域流域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領域,帶動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服務領域的快速發展。2017年,環保產業在經歷過去的野蠻擴張后,全面進入修復階段。
總體來說,相比其他行業,環保行業的市場化歷程較短,經歷的風浪也相對較少。如果對比其他行業在更長周期中所經歷的波動,就會更理性地看待行業目前的問題。在資本紅利驅動消退和供給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市場環境必將經過修復重構,才能重新邁入良性發展軌道。
二、環保產業發展
(一)基本情況
近年全國環保系統強化了督察監管,但政策執行的利好并沒有帶動環保市場需求的穩步釋放,去年以來環保產業增速放緩,尤其社會資本對于環保行業風險偏好明顯降低,企業融資環境緊縮過快,融資成本急升,并在融資領域遭遇了股債雙殺。
具體表現在,證券主場融資總額變小,債券市場遇冷,行業營收預期下降、虧損企業增多。在個別民營環保企業債務違約之后,金融機構對于民營企業和環保行業的債券認購持更為謹慎的態度。
(二)原因分析
1. 宏觀政策
2018年行業發展遇挫源于多重因素的綜合疊加。宏觀方面,貨幣政策趨向穩健,金融去杠桿,影子銀行監管加強,資管新規實行,環保企業過去通過舉債迅速擴大規模的資金拉動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產業政策方面,財政部加強了PPP項目的規范化運行,對于不規范或不適合的項目進行清理,一些環保類項目被清庫或剔除清單,新增市場空間有限使企業再融資難度加大;企業發展方面,近幾年以PPP模式運作項目的企業,資本負債率過高,在落實降杠桿的過程中,再融資難度的加大降低了償付能力,在今年進入還債高峰期面臨較大壓力。由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前期初始資金需求大,回報期長,收益相對穩定但較低,市政環境項目存在普遍的地方政府費用拖欠現象,加大了企業現金流壓力和財務風險,更易導致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
2. 環境治理行政化
我國環境治理對于行政手段依賴度過高,缺少市場化經濟手段的調節。環境監管的實施和執行效果一般滯后于市場發展步調,且政策紅利的可持續性和延續性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缺少良性動態的市場化長效作用機制,表現為行政性命令多,經濟政策少;約束性處罰政策多,正向激勵性政策少。
3. 產業非理性擴張
過去幾年環保行業處于發展黃金期,產業規??焖僭鲩L的同時也出現了結構性過熱和市場失衡,部分企業盲目冒進溢價收購,一些企業急于擴大市場份額,風險防控意識不足。超低價投標等不規范競爭行為,形成了行業收益水平持續下降的趨勢,既壓縮了產業預期盈利空間,透支了發展潛力,也破壞了行業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模式。在資本紅利驅動消退和供給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市場環境必將經過修復重構,才能重新邁入良性發展軌道。
(三)對策建議
1. 解決環保行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
強化通過再貸款支持綠色環保項目的措施,防止出現行業性金融風險。落實中央政府《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金融機構不得對民營企業實行歧視性的差別化對待。從環保資金來源性質看,金融資本是行業發展的有益輔助,但存在追求高利潤回報和融資期限短的弊端。以企業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則以持續優化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環保設備和技術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為發展目標,應重點解決環保民營企業的融資貴問題。鼓勵商業銀行以應收賬款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開展綠色信貸。適度擴大環保行業貸款抵押品范圍,允許劃撥土地及地上的建筑物、地面和地下管網、設備設施抵押融資。
2. 加強環保領域PPP模式規范化健康發展。
污水處理和垃圾焚燒領域加強防范和控制項目風險,提高項目質量和可經營性,在建設端采用規范的PPP模式,帶動公共環境服務的價格和質量持續改善。
3. 設立紓困基金。
鼓勵地方政府設立扶持民營企業的紓困基金和政策性擔?;?,緩解當前階段性融資困境,化解企業流動性風險,保障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轉。
4. 加強企業互幫互助。
在經濟轉型和環保產業升級期間,企業個體將面臨經營風險和市場波動的持續挑戰。行業洗牌和產業分化格局加速,具有特定核心產品服務的優勢企業應加強戰略協同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加強綜合競爭力,攜手共進拓展市場,分攤風險實現長足發展。民營企業可以通過股權融資方式引入國資企業,結合多方技術、工程、資本、設備等優勢實現互補,共同開拓全球環保市場。
5. 督促地方政府盡快解決環境服務費用的拖欠問題。
加大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費用的支付監督和追繳力度,降低地方政府債務對于環保企業財務成本負擔的不利影響。
三、重啟環境治理市場化改革
1. 完善綠色價格機制。
建立及完善綠色價格機制,落實國家關于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執行火電行業脫硫脫硝除塵和超低排放的環保電價政策,穩定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
2. 完善綠色稅收和收費政策。
建立綠色稅收體系,完善各地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標準。建立產污企業的環境領跑者制度,對于行業污染防治水平高的領先企業,應給予稅收減免的正向激勵。對于從事污染防治的環境企業,應加大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的支持范圍和力度,縮短增值稅退稅周期,完善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的相關細則。
3. 完善綠色金融政策。
金融機構開發針對細分綠色產業的金融產品,滿足環保行業項目周期長的融資需求。建立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主導運作的綠色發展基金,為綠色項目建設提供貼息和擔保。落實國家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支持環保企業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公司債等債務融資工具,加快發行短期融資券和票據等創新型債券融資工具。健全環保行業回報機制,恢復和堅定產業資本對于行業發展前景的樂觀信心。
4. 引入長效資金開展環保投入。
據測算,2017年全國環保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35萬億元。我國環境治理需求巨大,面對社會消費升級對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要求,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短板還有待補足,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行動尚需落地。按照相關機構預測,完成藍天保衛戰、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等行動和計劃,環保投入需求將超四萬億元。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剛性的投融資需求,需要政府和社會資本形成長效資金的持續投入機制。
環保行業民企數量眾多,在創新環境治理服務模式和形成產業新業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和創新力量,應加強產業資本和政策性基金等長效資金的投入,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綠色產業發展。
5. 加大證券市場融資扶持力度。
借助科創板和注冊制試點的改革春風,開辟綠色通道或適度放寬行業準入標準,鼓勵更多環保企業上市直接融資。
習總書記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文章中提到,“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 因此,我們要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推動綠色發展為出發點,以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以環保倒逼工業企業實現全面升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當前,環保行業面臨破舊立新,重塑產業發展動力的挑戰,以環境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為目標的產業升級迫在眉睫。傳統市政基建市場紅利退卻,新興環保產業日漸崛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環保產業增長的拉動效應逐漸減弱,環境服務領域正在重組分級分化的新格局。傳統環保領域進行精細化管理改造,水務固廢運營業務經營穩健,增質提效帶來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競爭力提升拉動收益穩定增長;火電煙氣治理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基本完成,現階段政策重點和市場轉向揮發性有機物;環保裝備設施和服務內容方式逐漸延伸;智慧環衛、環境監測、危險廢物處理行業逐漸發展成為環保行業規模增長的新引擎。
我們看到,今年國家對于環保行業和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逐步落實,改善環保行業發展環境和普惠民企的定向寬信用政策作用顯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環境治理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環保產業經過低效產能的出清和重構修整后,將會真正發展為具有創新引領性和綜合競爭力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是環境商會自2013年起,每年在“兩會”之前準時舉辦一個品牌活動,今年已是第七屆。環境界知名企業家和媒體朋友們充分互動,就行業焦點問題進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