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環境商會舉辦的2020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表示,受疫情影響,環境產業產生短期波動,但從長期看,產業將持續向好發展。
疫情之后,環境產業在公共安全領域的作用凸顯,污水、垃圾處理,特別是醫療廢物處理市場迎來新機遇。同時,2020年,垃圾焚燒、水環境治理等領域將會提速補短板,處在相對確定的需求上升通道。對此,環境企業應提升運營管理能力與核心技術等核心要素,在下一輪發展中占據優勢。
環境產業在公共安全領域作用凸顯
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部分項目無法開工、務工人員返程受阻、政府補助減少,僅有少部分環境企業凈利潤呈現增長,大多企業的業績都呈現不同比例的下滑。
對此,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認為,盡管產業短期波動明顯,但相較于旅游、交通等領域,疫情對環保產業的沖擊相對較小。“環保企業抗風險、抵御經濟周期的特點更明顯一些。因為環境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必需品,無論是供水還是污水處理企業,必須保證24小時、365天不間斷運行,疫情期間也不例外。”
“事實上,這場疫情對環境產業還有利好的一面。”趙笠鈞表示,疫情讓政府和公眾看到了供水安全,污水、垃圾處理,特別是醫療設施、醫療廢棄物、醫療的應急保障能力的短板和重要性,“過去,一談到環境產業,更多是在污染防治層面,疫情之后,環境產業在公共安全領域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疫情期間,十多家環境企業奔赴“抗疫”前線。比如高能環境、新興鑄管、博世科、潤邦股份等企業投身武漢雷神山、火神山及全國各地的應急環境配套設施建設;博天環境、桑德集團、首創股份、北控水務等企業則在供排水、垃圾處理、環衛等環境服務設施的運營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此期間,醫療廢物處理市場被觸發,迎來新一輪高增長。截至2020年5月9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119.3噸/天,相比疫情前增加了1216.5噸/天,增長近1/4。
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認為,疫情之后,《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還將讓醫療廢物處理市場迎來一波平滑增長,帶動產業查缺補漏和整合提升。
“疫情中,環境企業需要切斷疫病傳播途徑,而化工廠爆炸、應急處理等事件,也都存在著有關企業的大氣、土壤和地下水處理等問題。所以一旦出現公共安全事件,就和環境企業的關聯很大。”趙笠鈞說。
環境產業細分領域需求上升
“從長期來看,環境產業將持續向好發展。”趙笠鈞指出,2020年本身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年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生態環境領域的“十三五”規劃、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都要在今年交成績單,“這給環境企業帶來重要機遇。”
此前,生態環境部計劃投資2515.4億元的114項重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項目中,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黑臭水體治理、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等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約占85%。
今年,國家還下達35億元中央投資,支持全國25省(區、市)的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建設,重點投資黃河流域、太湖、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以及白洋淀、洱海等16個流域,地方投資將向符合條件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項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等進行傾斜。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財政部先后下發兩批2020年的專項資金,共40億元,重點支持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風險管控、環境監測,以及應對疫情廢物應急處置等相關工作。根據資金安排表,河北、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專項資金均在2億元以上。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202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21億元,支持中西部省份以縣為單位開展整治工作,其中,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是重點支持方面。
2020年還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攻堅年。5月15日,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圍繞“無廢城市”建設目標,共安排了764項任務,涉及工程項目429項,金額1244億元。
“圍繞相關目標,有關部門在垃圾焚燒、水環境治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領域將會提速補短板,這些處在相對確定的需求上升通道中。”趙笠鈞表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新時代呼喚高質量發展等政策利好也將持續作用。
產業基本面向暖,抗風險能力提升
除了政策利好,從行業內企業發展情況看,趙笠鈞也認為產業基本面持續向暖。通過對百余家環境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統計分析,環境商會發現,總體而言,2019年度企業的經營數據在好轉,整體經營狀況優于2018年。
營收方面,近八成企業營收增長,平均增速同比上升8%。凈利方面,2019年近七成企業歸母凈利增長,這一比例在2018年僅為半數,歸母凈利平均增速實現大幅提升。增速在30%以上的企業達37家,占比約35%,增幅高于50%的企業有28家,12家企業盈利翻番。
現金流方面,2019年,A股環境上市公司的整體現金流狀況有明顯好轉,經營性現金流總額較2018年實現翻番,達513億。凈流入的企業77家,金額達10億以上的企業16家,凈流出企業從2018年的20家下降至9家,比例從23%降至10%。
同時,環境商會統計結果顯示,過去兩年,受馳援的頭部民企大部分回血現象明顯,企業經營狀況逐漸改善。
2017年底以來,受宏觀政策影響,環境產業整體融資狀況惡化。資金問題導致不少民營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產業危機至今仍未完全解除。不過,趙笠鈞認為,經過兩年多的調整與進化,環境企業抗風險能力有所提升。
“一方面,環境企業更加理性,經營也更穩健,項目整體的收益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企業逐漸呈現差異化定位,更加依靠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核心服務能力等三大硬核驅動。”趙笠鈞指出,在下一輪企業發展中,運營管理能力與核心技術將成為核心要素。
楊斌表示,即使是環境行業的頭部企業,對可能面臨的外部風險也不好預估,所以,企業要更多地加強自身的戰略選擇。“擁抱變化是企業管理應對外部市場的一種態度,我們要從企業的科技創新、數字轉型等方面去提升,才能在后疫情時代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