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今,有21家民營環保企業引入國有資本。
“環境保護仍然是剛需。只要有經濟發展,只要有人類生活就有環境保護。只不過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環境保護的內容和主題會發生一些變化。”5月19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20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說。
眼下,“環保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許多企業關注的話題。
“環保行業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嘗試,對于推動落實黨中央環境保護政策落地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王會生說。
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深入開展重點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基礎上,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要求,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王會生說,環保行業是個巨大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的科技研發、設備制造,中游的施工、安裝,下游的運營。他說,我國雖然初步培育了一些環保產業研究機構、生產企業,但是與國外同行業相比,與國內的發展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都有很大距離。
有咨詢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預計達10萬億元。未來四年(2020-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0.6%,預測在2023年總產值將接近13.5萬億元。
混改有助于實現不同所有制資本共贏、央地共贏、政府與企業共贏。圖為一家企業的污水處理廠。攝影/章軻
但與如此龐大的市場相比,我國環境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王會生說,傳統環保行業屬于重資產行業,具有前期投入大,后期運行回收成本慢的特點,在細分領域還有技術密集的典型特征。截至2018年底,我國前10大水務運營企業市場占有率僅為28.96%。
王會生說,環保行業地方保護主義較重,地方水務集團、城投公司對于項目獲取具有天然優勢,市場化競爭不夠充分。環保企業多、小、散,缺乏行業真正的龍頭。
“各個企業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壁壘。”王會生說,由于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在與國外同行競爭時沒有形成絕對優勢,在國內也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技術體系,使得在市場競爭中低價惡意競爭、技術噱頭等現象層出不窮,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王會生表示,環保產業具有公共屬性,各地都存在政府平臺公司,對環保項目的獲取有著天然的地域優勢,通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央地合作,可以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破除地方保護壁壘。
他舉例說,國家開發投資集團下屬的中國水環境集團與河北建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與寧波水務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推動當地水環境治理,達到了不同所有制資本共贏、央地共贏、政府與企業共贏的效果。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近年來通過混改,民營上市環境企業的股本結構發生改變,國有企業在環境產業中形成了大體量的優勢地位,環境產業的市場競爭格局、市場資源分配、資金鏈條傳遞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曾經讓民營環保企業感到恐慌。“國進民退”的說法一度盛行,但很快,混改被環保企業家們接受。
“近年來,一批國有企業通過參與民營環保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環保領域已取得一定成績。”王會生說。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顯示,排名前10的環保企業,民企1家,占比10%,8家為國企控股企業,1家有國資入股企業。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表示,當前環境產業領域,民企國企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在上述媒體見面會上,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表示,環境產業是一個相對投資大、沉淀時間非常長的行業,在資金的可持續性方面央企是有優勢的。而先入行的前浪(民營環保企業)中也有很多優秀的資源,尤其是在技術和管理資源上。
“當前,仍需深化環保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創建環保領域龍頭企業。”王會生建議,通過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聯合,將國有企業的規范與民營企業的靈活、國有企業的公平與民營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的監督與民營企業的激勵有機融合,有助于環保行業科技創新和提質增效。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