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21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京召開,聚焦“低碳視野下產業新趨勢”。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環境商會執行會長、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環境商會執行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環境商會副會長、先河環保總裁陳榮強,特邀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李俊峰等嘉賓出席。會議由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主持。
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電視、人民網、央廣新聞、經濟參考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環境報、中國能源報、中國建設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中國化工報、中國工業報、中國電力報、中國日報、法制日報、第一財經、中國經濟導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時報、中華工商時報、南方都市報、中國城市報、經濟觀察報、中國企業報、人民政協報、科技日報、產經新聞、華夏時報、中國經濟周刊、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等近四十家媒體參會。
主旨發言
趙笠鈞會長在主旨發言中表示,過去一年,環境商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功能作用,積極應對新冠疫情,動員會員單位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為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服務科學決策、暢通政企溝通,商會持續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建言獻策,先后向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態環境部、全國工商聯等部委機構提交報告建議10余份。商會主辦及聯合主辦的媒體見面會、環博會、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等品牌活動也在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影響力持續提升。
當前,我們正處在“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啟新征程的重要歷史節點上,為實現緊迫的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我國將全面加速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也將步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階段,生態環境產業因此迎來新一輪重要窗口期。
趙笠鈞表示,未來,生態環境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邊界逐漸模糊。傳統環境產業將逐步由增量轉入存量市場,現代服務業特性進一步凸顯,產業轉向以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核心服務能力三大硬核驅動。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重大戰略部署,更多金融資源將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數字經濟也將與生態環境產業深入融合。
“生態環境產業讓居于我們之上的日月星辰更加明朗,讓居于我們心中的美好信仰更加堅定。”通過環境產業的努力倒逼我國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倒逼能源結構的調整,這是我們的使命與追求。趙笠鈞呼吁,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面前,我們不僅要凝心聚力、提振信心、勇擔時代重任,更要轉變思想、抓住機遇、發揮專長,促進綠色低碳和生態環保的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的形成,為早日建成美麗中國、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答記者問
會上,企業家、專家與媒體記者展開了深入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駱建華在介紹相關背景時表示,“30?60”碳目標本身就是一個環境目標,對環保產品將會產生巨大的刺激作用,也可能會對整個產業產生一種新的重置或者變革。具體來說,環境產業將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從過去的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環境產業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基于這三方面新趨勢,環境企業可以在循環經濟、環保設施的低碳運行、非化石能源發展等方面對低碳事業有所貢獻。
李俊峰指出,碳中和具有劃時代意義。時代的進步是無法阻擋的。目前全球40%的經濟體都在向碳中和的方向努力。無論你走不走,大家都在走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一定要加入并適應這個大潮流,和大家一塊走,這樣整個工業進程、工業路線都會順暢很多,否則我們就是一座孤島。對于環保行業來說,環保企業本身具有很高的情懷,在國家發展優先的時候就一直在拼命做保護。現在中央提出發展和保護并重,并且下一步要做到保護優先,這種情況下,環保企業可能可以做得更好,希望環保企業在碳中和的過程中找到很好的解決方案。
楊斌認為,過去環境產業始終是具有工程特色的末端治理,這與城市化進程息息相關。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30?60”碳目標的確立,經濟發展從高速向重質量、重效率轉變,環境領域也將迎來低碳時代的產業價值鏈重構,未來必將向高質量精益運營服務的發展模式轉變,這也是一個巨大挑戰。環境企業需要通過數字運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通過完善的工藝技術實現有組織排放、重要資源和能源回收。首創股份已經在科技研發方面有所布局,即將建成的東壩污水處理廠應用的3Rwater技術,正是圍繞可循環以及資源能源再平衡的核心展開的,讓傳統污染治理單元成為新的資源能源中心,成為碳中和的貢獻者。
作為全球資源管理的引領者,威立雅在全球幫助眾多城市和企業管理、優化及充分利用資源,提供與水務、能源及材料相關的一系列解決方案,推動向循環經濟的轉變。黃曉軍認為,環境企業表面上看是末端治理,實際上在源頭的減排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貢獻。未來,企業的延伸和邊界會越來越模糊,環境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鏈的延伸,逐漸進入循環經濟。不同業務的齊頭并舉,會讓企業內部產生新的利潤,這是企業健康發展和為社會提供更好、更優服務的源泉。
李其林提到,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之下強調的是環保跟節能的協同創新,因此大氣環境板塊的思路也要隨之轉變,未來要逐步從末端治理走到過程控制,甚至走到前端控制,通過模式等創新提升環境服務質量。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雖然會對傳統能源行業的存量業務造成短期影響,但新能源比例會持續提升,加上傳統環境業務在工程服務之外還會有持續運營服務,長期來看存量市場也依然存在比較大的空間。
陳榮強表示,碳排放交易的重要基礎是碳排放量的計算和確認。隨著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政策的不斷推進,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的需求將快速增加。此外,碳排放交易不僅涵蓋政府與企業核算數據,也涵蓋地方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實施路徑,政府對排放的規劃、管理與落實也會帶來巨大的市場商機。溫室氣體排放與常規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過程,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根本上還是要在源頭上下功夫,要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提升污染防治技術等手段來實現。
駱建華在總結中表示,今年可能是碳減排、碳達標的元年,未來的路還很長,將來環境企業一定是跟國際企業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大家解決的是同樣的問題,達到的是同樣的目標。中國環境產業一定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壯大。
今年“兩會”,環境商會牽頭會員企業共同起草《關于推進環衛市場化改革實現全國環衛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提案》《關于完善環保產業進水與污泥處置的提案》《關于環保產業稅收相關政策的提案》初稿,三份提案已通過全國工商聯審核,擬報送全國政協會議。
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是環境商會的系列品牌活動之一,自2013年起,每年于“兩會”前夕準時與大家見面,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見面會立足行業熱點、前瞻行業趨勢、傳遞行業聲音、積極建言獻策,為搭建交流平臺、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