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目標,科技創新是關鍵,資本則是加速科技創新的“催化劑”。
1月24日,IDG資本聯合基金戰略投資方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簡稱“中華煤氣”)共同宣布,成立國內首支零碳科技投資基金(以下簡稱“零碳基金”或“基金”), 基金總規模為100億元,首期募資規模為50億。
首期50億元基金落地常州市,得到了常州市及武進區兩級引導基金的大力支持。將重點投資太陽能、風能、動力電池、儲能、智能電網、氫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關創新領域。
據悉,該零碳基金是迄今國內第一只以“技術投資+場景賦能”為主題的零碳科技基金,將通過實際場景應用推動優秀被投企業實現能源創新技術和產品的快速迭代,為工商業客戶節能減排,配合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首期規模50億,落地常州市
何謂零碳基金?事實上,零碳基金與與VC/PE圈頻繁出現的“碳中和基金”有著本質區別。通常來講,零碳(Net Zero)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概念被互相替換和交叉使用,二者最終目標都是全社會達到凈零碳排放。但差別在于,“碳中和“更多的是形容最終的碳排放(Carbon Emission)和排放抵消(Carbon Offsetting)后的結果;“零碳”則更多的是強調通過技術在二氧化碳產生的時候做到低排放、零排放。我們熟悉的零碳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氫能等等。IDG資本強調,“選用零碳科技基金的命名,更希望強調我們通過不斷支持技術和規模制造創新,最終實現能源生產和使用的零碳化,不僅推動碳中和的進程,同時降低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據悉,該基金首期迅速得到了地方政府、財務投資人及戰略投資人的支持。零碳基金將落地常州市,并得到了常州市、武進區兩級引導基金的支持。常州擁有深厚的清潔能源產業基礎,基金將與常州市進行深入協同,為被投企業提供地方政府支持的同時,共同推動常州的產業發展和零碳進程。值得一提的是,這只基金不僅會為零碳科技領域的創新創業企業提供資本支持,同時還將開放中華煤氣暨港華智慧能源豐富的應用場景,加速被投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在應用場景上的落地和實踐。在宣布基金成立之時,IDG資本和香港中華煤氣就共同宣布,將在零碳科技領域形成全面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利用香港中華煤氣暨旗下港華智慧能源的豐富業務場景賦能創新科技產品落地,加速被投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在應用場景上的落地和實踐,共同探索創新的零碳科技以及解決方案。
對此,IDG資本合伙人方珺表示:“我們深知,能源領域創新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只有得到場景應用的不斷反饋,才能更快完成技術的迭代和落地。‘雙碳’目標下,中華煤氣暨港華智慧能源長期以來持續布局豐富的能源應用場景,將有效帶動基金投資的技術企業不斷進入市場并獲得快速發展。IDG資本作為國內最早開始新能源投資的投資機構之一,將基于自身在清潔能源領域的豐富投資經驗、投后上下游能源產業鏈,結合中華煤氣豐富的能源應用場景,去支持和賦能那些擁有關鍵技術優勢、規模制造優勢的企業發展,共同推動碳中和的早日達成。”
作為港股上市公司,香港中華煤氣以能源產業和公用事業為主導,主要在內地及香港提供管道燃氣、新興環保能源、水務、信息科技、電訊、工程服務及其他相關設施。其旗下港華智慧能源是一家專門從事燃氣業務投資、開發和運營管理的專業化燃氣投資管理集團。
在雙碳的背后,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筑、農業、負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與數字化等領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投資熱潮。進入2022年,這更是成為了VC/PE全力以赴的藍海——碳中和投資迫在眉睫。報告顯示,2021-2060年,我國綠色投資年均缺口約3.84萬億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約2.7萬億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約4.1萬億元,碳達峰以后資金缺口呈現明顯擴大趨勢。華東一位本土機構的創始人曾直言,“能源是比半導體更為重要的軍備競賽,因為半導體是決定我們過得好不好的問題,而能源則決定了我們能不能過得下去。”當“去碳化”已經成為當前清潔能源行業發展的確定性共識和核心推動力,能源供給側的高比例可再生化、能源消費端的高比例電驅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放眼全球,已有不少國家都對碳中和投資做了積極探索,特別是在推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方面。其中,包括成立綠色投資機構、“財政資金+激勵機制”等各種模式都在探索與實踐當中。自去年以來,不僅碳中和專項基金紛紛誕生VC/PE機構還紛紛成立專門的新能源投資團隊,投身到這一場歷史大潮中,而且越來越多VC/PE機構開始將ESG、碳管理列為投資決策的必選項,這是以往前所未有的景象。IDG資本強調,“按照我們對這一次轉型進程的理解,我們會匹配資本在不同時期支持需要突破的技術創新階段的企業和產品制造階段的企業,提高資本配置效率。2022年,我們會持續關注成熟且快速發展的太陽能、風能、動力電池、儲能等行業,并支持需要技術快速突破的新型電池技術、氫能技術、智能技術等零碳技術。”正如投資人們所言,對于碳中和,“再怎么重視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