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交易市場潛力巨大,但國內企業信息不對稱,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相關環境權益交易產品存在嚴重的價值低估現象。為此,上海、北京、天津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紛紛醞釀涉足該領域。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和北京產權交易所都選擇在昨天舉行環境能源交易平臺的揭牌儀式,兩個會議開始的時間前后也只相差大約1個小時,雙方之間的“暗戰”由此可見一斑。
早在去年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就曾表達了有意與中國政府合作組建北京碳交易所的意愿。為此,北京產權交易所也表現出了相當積極的態度,并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相關的準備工作。4月又有消息稱,全國首家碳排放交易市場即將落址天津濱海新區。此后,北交所總裁熊焰也多次以“比較敏感”為由,拒絕向記者透露籌建碳交易所的最新進展。
不過,就在北交所積極行動的同時,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也并沒有閑著,他們也在尋找著環境能源方面的機會。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早在一年前就已開始對這方面進行研究。”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總裁蔡敏勇向記者透露,近年來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會同市有關部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研究機構著手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重點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權益交易進行了大量的國內外調研,尤其是對交易品種、市場構建、運行機制、交易規范、制度框架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今年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節能減排專題會議。會議聽取了各省市對籌建節能減排交易平臺工作設想和意見的匯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明確提出,“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運用市場機制推進國內的節能減排工作”,“我們要實現已經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必須創新體制機制。不改革不創新,按原來一套做法,只靠行政手段,不可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中國環境交易的市場足夠大,北京、上海各有各的優勢,相互之間的競合關系是永遠存在的。”熊焰說。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