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替代能源發展備受重視的大背景下,普通的農作物秸稈也被冠以一個新的名字:生物質能。
11月3日,投資9000萬美元的西部首個秸稈沼氣發電廠正式落戶成都崇州,而后成都另有10余座秸稈電廠已經納入在建議程。
“當今世界,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已經被稱作‘生物質能資源’,由于它低碳、含硫量極低,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把它當成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該項目投資方豪暢公司總裁黃禮告訴記者。
然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就對秸稈發電推廣提出質疑,雖然目前國內政策對該項目給與支持,技術也比較成熟,但是要想將該項目產業化,推廣開,就要進一步解決秸稈的收集和儲存的難題。
根據項目規劃,這個西部首建的秸稈沼氣發電廠可回收崇州全年40萬畝秸稈等廢棄農作物,年產1.8億千瓦時電力將首次并入成都電網,解決9萬個家庭全年用電。
事實上,農作物秸稈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作為燃料,直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丹麥開始研究利用秸稈作為發電燃料。此后,BWE公司在西歐設計并建造了大量的生物發電廠,其中最大的發電廠是英國的Elyan發電廠,裝機容量為38Mw。
“雖然目前國內的秸稈能源轉化歷史還不長,但是我們的技術還是通過可行性分析后才投入建設的,相對比較成熟。”黃禮說。
據悉,這座占地188.5畝的秸稈沼氣發電廠進入正式運轉后,年發酵處理秸稈將達到30萬噸、處理畜牧糞便將達到10萬噸。該發電廠每年生產的1.8億千瓦時電力,占崇州居民用電的64%。這些電力將全部輸入成都電網,可供應9萬戶成都市民的家庭用電。對于秸稈沼氣生產的電力,政府將按國家規定優價收購。
“農民不僅不用冒著被處罰的危險焚燒秸稈,還能按照秸稈斤兩拿到回收費用,這將徹底解決秸稈焚燒問題。”黃禮表示。
此外,作為農作物主要產區,成都市郊區農用地達1000余萬畝,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秸稈。據成都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一旦該項目達產,未來兩三年內,成都有望再建10余座秸稈電廠。目前,根據各區縣的秸稈總量,成都市有關部門將引入企業,在郊區建設規模不等的秸稈電廠。
“盡管與風電、光電等相比,生物質發電克服了波動性和間歇性的缺點,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秸稈資源和運輸環節問題。”李俊峰指出,“項目決策者們對認識和解決秸稈的收、儲、運這一主要矛盾掉以輕心。”
據悉,目前我國的秸稈產量大約是6億噸,還田大約需要秸稈2億噸左右,畜牧業養牛大約1億噸,燒柴取暖和農民蓋房子大約1億多噸,可供直燃發電的秸稈資源量不足2億噸。
其次,建立秸稈收集網絡、保證秸稈資源供應是項目實施過程的一個關鍵環節。
與國外農場式的農作物種植模式完全不同,中國大部分家庭的種植面積很小,土地大都復耕,種植種類變化大。這意味著,收集秸稈的難度較大。
此外,李俊峰還指出,秸稈運輸也是發展秸稈電廠的一大難題。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