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什么是低碳經濟?
簡言之,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特別是在全球氣候惡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
談到低碳經濟,“碳排放”是使用率最高的詞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確定為“戒除嗜好 面向低碳經濟”。
1、政策引導——中國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在政策激勵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開始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低碳技術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數以億計的資金被吸引到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開發領域。”
2006年3月,北京、上海等地小排量汽車交通限行的地方法規被全面廢除;
2007年7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落實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底首份《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中,不再提以煤炭為主,而是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詳細>>>
2、技術支撐——發展自有低碳技術勢在必行
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傳統部門,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眾多新領域。
“可以說,低碳技術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所有支柱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說,誰掌握了發展低碳核心技術,誰就將贏得商機、獲得話語權。” 詳細>>>
3、制度創新——助力低碳經濟快速發展
這一制度創新,“對于我國碳交易市場來說,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作為全球碳排放權的重要供方,給眾多中國企業一個信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把節能減排余下來的碳排放指標賣給歐洲買家,實現雙贏的發展。”
來自國際排放交易協會的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場交易額超過700億美元。而在2006年,這個數字僅為280億美元。目前,我國獲得經聯合國批準的核證減排量居世界第一,未來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2008年初,清華大學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2008年11月10日,由中科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牽頭組織,歷時一年多研究完成的《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報告正式發布。該報告首次提出以“碳”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為硬性指標,建議以省為單位進行碳源量與碳匯量分析,使生態受益區在享受生態效益的同時,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經濟效益,對生態保護區進行補償。據悉,“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目前已被納入到我國正在擬訂的環境經濟政策中。 詳細>>>
●數字說話
碳排放計算器
減排1噸碳(液碳或固碳)相當于減排3.67噸二氧化碳
節約1度電
=減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
=減排0.272千克碳
節約1千克標準煤
=減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
=減排0.68千克碳
節約1升汽油
=減排2.3千克二氧化碳
=減排0.627千克碳
節約1升柴油
=減排2.63千克二氧化碳
=減排0.717千克碳
提交關閉